-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钢筋原材试验
一 钢筋原材取样
新进钢材依据《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08和《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8,进行弯曲、拉伸试验检测。本工程设计采用钢筋直径10mm-32mm用HPB235、用HRB335两种。按照同一批量、同一规格、同一炉号、同一出厂日期、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每批重量不大于60t为一检验批,超过60t的部分,每增加40t(或不足40t的余数),增加一个拉伸和弯曲试验试样。实施现场见证取样。
从两根钢筋中截取2根拉伸试件,2根弯曲试件,其中每根钢筋为一拉伸、一弯曲试件。截取时从每根钢筋的端头,截除500-1000mm钢筋后再取样。
对于试验温度一般要求在10℃-35℃之间,对于有严格要求的在23℃±5℃之间。
一原材拉伸试验:
依据标准《金属材料室内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
1.仪器设备
①万能材料试验机及不同规格夹具
②连续式标距打点机
③钢尺
2.试样准备
原始标距Lo的标记:
在试样自由长度范围内,均匀划分为10mm或5mm的等间距标记。可以用标点机进行打点标距。
3.试验步骤
①将试样夹紧在试验机上后,进行加荷。
②屈服强度的测定:
试验机平稳加荷,控制速率在6~60MPa/s(可参照表中力值数据)
钢筋直径
D(mm) 公称横截面积(mm2) 抗拉强度取样长度(mm) (≥10d+200) 抗拉强度试验速率(kN/S) 标距(mm)5d 32 804.2 540 4.8~48.3 160 28 615.8 500 3.7~37.0 140 25 490.9 450 3.0~29.5 125 22 380.1 450 2.3~22.8 110 20 314.2 450 1.9~18.8 100 16 201.1 420 1.2~12.0 80 12 113.1 400 0.7~6.7 60 10 78.54 400 0.5~4.7 50 在显示盘数值第一次出现回落时的最大读数,将其除以试件原始横截面积(SO)得到下屈服强度。
③继续平稳加载,直至试件破坏或钢筋出现颈缩现象,停止加载。
④测定断后伸长率,应将试件断裂的部分仔细地配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采取特别措施确保试件断裂部分适当接触后测量试件断后标距(测量区的范围应处于距离断裂处至少5d)。原则上只有断裂处与最接近的标距标记的距离不小于原始标距的三分之一情况方为有效。但断后伸长率大于或等于规定值,不管断裂位置处于何处测量均为有效。
4.结果计算
抗拉强度按下式计算:Rm=Fb/So
伸长率按下式计算:δ=(L1-L0)/L0*(100%)
式中: Rm――抗拉强度,计算精确至5MPa
Fb――极限荷载值,kN
δ――伸长率,计算精确至0.5%
L0――试样原标距长度,mm
L1――试样拉断后标距长度,准确到0.25mm
S0――试样原横截面积,mm2
试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试验结果无效,应补做同样数量试样的试验:①试样断标距外或在机械刻线的标距标记上,而且断后伸长率小于规定最小值;②试验期间设备发生故障,影响了试验结果
任何检验如有某一项试样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则从同一批中再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目的复验。复验结果(包括该项试验所要求的任一指标)即使有一个指标不合格,则该批视为不合格。
钢筋拉伸试验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伸长率应符合下表要求。
产品 检测项目 质量标准 试验方法
操作标准 钢
筋 原 材拉伸 HPB235 屈服强度 ≥235Mpa GB1499.1-2008 GB/T228-2002 极限强度 ≥370Mpa 伸长率 ≥25% HRB335 屈服强度 ≥335Mpa GB1499.2-2007 GB/T228-2002 极限强度 ≥455Mpa 伸长率 ≥17%
二钢筋弯曲试验测定方法
依据标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2010
1.仪器设备
万能材料试验机及不同直径的弯心
2.试验步骤
①据相关产品标准规定,选择合适的弯心,并安装于试验机上。
②调整试验机的支辊间距离(此距离在试验期间保持不变)。支辊间距离按下表确定:
HRB335
公称直径d(mm) 弯芯直径(mm) 支辊间距 (mm)
6.5d或6d 冷弯(mm) (≥5d+150) 32 128 208 350 28 112 182 340 25 75 150 330 22 66 132 310 20 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