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国立故宫博物院.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 ※ 清宮檔案:雍正與臺灣 李 國 榮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 臺灣爲海疆重地。清宮檔案揭示,雍正帝強調「臺灣是要緊地方」1 ,爲進行有效 治理,推出了一系列影響久遠的方策舉措,對臺灣的穩定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職官建制──健全臺灣行政管理機構 1 、增設升改行政機構:一府四縣、臺灣道、澎湖廳 康熙帝統一臺灣後,在臺設一府三縣,即:臺灣府,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雍正 元年( 1723),鑒於臺灣北路地方遼闊,遠離官署,雍正帝採納藍鼎元建議,劃出虎尾 溪以北地方添設彰化縣。又在淡水竹塹埔增設淡防廳,置撫民同知,督理民番事務。自 2 。雍正五年(1727),升澎湖巡檢 此,臺地四縣勻布,南北呼應,「臺灣之局勢漸展矣」 司爲澎湖廳,設通判一員,稽查船隻,管理錢穀。雍正六年(1728),諭將臺廈道改爲 臺灣道,以專司臺灣事務。雍正九年( 1731),在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分別增設縣丞 一員,協助原有知縣稽查地方。同年,諭令在彰化縣的鹿仔港、描霧束,淡水的竹塹、 八里坌四地,分別設立巡檢衙門,各委巡檢一員,加強對番民管理。雍正帝對這些官衙 機構的添設、升格、調整,目的只有一個,即加強對臺灣的行政管理。 2 、巡臺御史制度化:朝廷耳目、滿漢並用 康熙六十一年( 1722 ),清政府以朱一貴之變,始設巡視臺灣監察御史。雍正帝即 位後,以臺灣爲海疆要地,又遠離朝廷,把派設巡臺御史作爲在臺灣採取的一個特殊的 行政管理措施,固定下來,並擴大其職責範圍。規定:凡地方利弊,官弁賢否,巡臺御 史均當籌措,綜核稽查,上達朝廷,下商督撫,絲毫莫隱。 按定例,巡臺御史滿漢各一員,一年一換。爲使這些官員熟悉臺地情形,便於行使 職責,雍正帝往往命其再留任一二年,而且滿漢御史換屆調補日期也交叉開,以求「新 ※ 本文為初稿,尚待修正,請勿引用。 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五冊,頁836 。 2 連橫,《臺灣通史》,商務印書館1983 年出版,頁 49 。 1 清宮檔案:雍正與臺灣 舊並用」。雍正帝把巡臺御史視作安在臺灣的耳目,認真挑選委派,准其直接具摺上奏, 這對朝廷了解臺灣地方的實情,更有效地管理臺灣,無疑是個特殊的佐助。 3 、大力推行鄉治措施:設鄉長、辦團練、行保甲 3雍正初年,臺灣總兵藍廷珍建議,在臺灣 雍正帝說:「弭盜之法,莫良於保甲。」 各縣所轄之鄉分別薦舉鄉長,鄉長之上再設大鄉總,進行督率稽查,凡地方有盜劫之案, 協力擒拿。雍正帝允准實行。於是,全臺設大鄉總 4 名、鄉長 26 名。 雍正帝還諭令藍廷珍在臺舉辦團練,訓練鄉壯,聯絡村莊,無事則農,有事則兵, 以補駐防兵丁之不足。雍正六年( 1728)八月,巡臺御史赫碩色、夏之芳奏請,城市之 保甲仍按籍編查,至各莊之保甲,則應責成業主(即地主)。方法是:以業主的管事(即 管家)爲保甲之首,凡遊民投雇,皆令稽查,必須做到來歷有據,引保有人,方准雇傭; 如有佃丁犯事,小事連坐管事,大事並坐業主;若有遺漏未行登記之佃丁,一經查出, 業主並坐。如此則臺地無不歸家甲之人,既歸家甲又嚴行稽查,難有容隱,則地方可靖。 雍正帝認爲此法「甚屬可嘉」,諭准實施。到雍正十一年(1733),巡臺御史栢修、高山 又奏請推行認保出結之法,即令地方官徹底清查流民,除有家室産業者無庸取保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