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南漳县高级中学 方姗姗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漳县高级中学的方姗姗。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拿来主义》第二课时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编排在人教(实验)版必修四第三单元“随笔杂文”第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在鲁迅先生这篇杂文中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另外,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外来文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种影响,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观点,并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借鉴。
根据初中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的基础上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重点阅读课文7—10段,学习鲁迅运用比喻说理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期望同学们对手机,网络有新的认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
学习掌握比喻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定位在:如何生动巧妙的运用比喻。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主导教学,同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兴趣激励法
协作学习法
赏识教学法
引导创新法
三、学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语文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寻求帮助法
3.合作交流法
4.问题解决法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具体的教学环节:
1、第二课时导入: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拯救我们的文化遗产,其实早在70年前,就有人给我们做了解答。请问这位有如此远见卓识的人是谁?他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解答?
(鲁迅 ;“拿来主义”)
2、上课时回顾:
鲁迅对于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呢,有什么样的主张是徘徊不见,还是彻底毁灭,还是全盘接受,还是另有见解?(应该像“拿来主义”者那样做。)
3、突破重难点:
⑴“拿来主义”者到底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鲁迅做了哪些形象的描写?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使用比喻法说理
⑵在当时国内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作者在本文中是怎样形象地运用比喻来推理的?大家稍作讨论,具体地分析一下!
A:借比喻批判了三种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崇洋媚外、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B、鲁迅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否定了三种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那么到底该如何区别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又做了哪些幽默的比喻呢?
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不同内容:
喻体
本体
态度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
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留一定的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绝大部分清除
姨太太
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秽的东西
坚决抛弃
⑶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本是个很抽象的问题,而鲁迅就用了这么一套形象的比喻(年轻人进大宅子的故事)生动幽默的解决了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借比喻说理的作用。
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②能把抽象的道理讲的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写的浅显易懂。
同学能否再举一两个事例,进一步鉴证下比喻的力量呢?(当然在我们平时与人交流,书本里有很多借比喻说明事理的现象)
A:师: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个女子的美丽!
例: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
B:师:再比如有些精力旺盛的同学,翻墙上网,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班主任叫去训话,他可能会辩解说,朋友有难不能不帮忙,他们三缺一……班主任会怎么说?犀利点的?假如你是班主任说什么?
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师:……臭蛋……自己变了质,怨不得别人。简单的俗语,明了的点出了这同学犯错的根本原因在自身。
C: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最早在正式场合阐述这一重要观点,是在1962年。在讨论到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说:“所有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得好。不管白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
D: 看着这种饲料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