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终稿)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 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使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济 三、改革的影响 政治 民族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最重要的影响)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总之,这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 全盘汉化,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深度分析 (1)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且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 2.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 3.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 4.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 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问题: 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一、改革的背景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危害? 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 北魏的行政体制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北魏前期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 阶级矛盾激化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 1.民族矛盾尖锐; 2.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统治危机 由于赋税制度的混乱、租调徭役繁重、贪官横行,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