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协同育人构建三大平台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PDF

强化协同育人构建三大平台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化协同育人构建三大平台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

强化协同育人 构建“三大平台” 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与实践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急需大批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恰是高层次应用 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相比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具有 特有的职业指向性、工程实践性和工程创造性。为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 上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能力特征培养开展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但仍然存在 校企合作持续力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南京工程学院由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两所 国家示范性高工专 2000 年合并组建而成,已有百年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了以 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大批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 “ 学以致用” 的办学理念,坚持高水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多元协同、产学 研相融的办学道路,坚持突出工程技术创新,坚持服务地方和产业,不断开拓 创新,深化内涵建设,在全国同类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 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 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11 年,获批为“服务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 自 2012 年开 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 需求导向” ,紧扣机械、电力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需求的变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交叉性和集成性,提出了突出“五个 注重” 、实现“ 三个对接” 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 多元协同育人” ,建立了 “校内校外交叉培养” 、“工程能力交替提升” 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通过体制机 制创新,构建了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专业核心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平台以及 开展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系统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工程硕士 研究生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一、 主要成果内容主要成果内容 一一、、 主要成果内容主要成果内容 (1)(1) 更新培养理念更新培养理念 ((1)1) 更新培养理念更新培养理念 学校注重培养理念对教学改革的先导作用,依据“特需项目”要求,联合中 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及 10 多家领军企业,开展系列专题研 讨,逐步明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征、培养理念与方法思路。 ① 人才特征人才特征: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是低层次研究生教育,也不是应用型 人才特征人才特征 本科生的加强版,而是以应用研究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 其培养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② 能力结构:能力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 该具有五种主要能力。一是较强的分析能 能力结构能力结构:: 力,能在实践目标、应然状态、实然状态之 间找到平衡;二是较强的实践能力, 适应技术复杂性的持续增强和技术关联性的 日益增加;三是一定的创造能力, 能够 用跨学科知识、关注系统结构与 行结果解决工程问题; 四是必要的社 会能力,能够权衡社会与技术 因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优化决策方案;五是终 身的学习能力,能够跟随技术发展,更新能力结构,实现知识积累。 ③ 培养理念:培养理念: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 当突出“五个注重“ 、实现“三个对接” 。 培养理念培养理念:: 即: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现代工程能力培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 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职业素养培养。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 职业能力对接;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对接。 ④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依据人才特征、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工程硕士研究生培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 养需要创新模式。依托多元协同、贴近需求、优势互补的新载体;需要注重专 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的新方式;需要强化项目载体、做学结合、做研 结合的新方法;需要突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的新机制。 (2)(2) 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 ((2)2) 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 学校与中机联、中电联、博世— 力士乐、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 11 家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