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位论文-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永远的伤势
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摘 要
《伤逝》描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对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由相聚到分离的爱情悲剧。也许很多人在看了这本书之后会说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这对情侣最终走向分别,可是现在的社会中像这样的分手的事情是很多的,难道我们都要归罪于社会的环境吗?想当初两个人的结合还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以及子君与其叔父的斗争,但是最终也难逃一个“离”字。可以看出,子君是从自己内心的出发点来对待涓生,来要求涓生,然而,涓生也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要求子君,而且比子君更强烈。他们都在自私的要求着别人,却没有去改变自己,去适应彼此,欣赏彼此。本文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指出了青年婚恋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阐明了《伤逝》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蕴,并点明了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悲剧根源 自私 爱情观 现实意义
目 录
引言 ……………………………………………1
一、社会悲剧
1. 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 …………………………1
2. 经济落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 …………………………2
3. 新旧交替,知识分子无所适从 …………………………2
4. 世态炎凉,知识分子孤立无援 …………………………2
二、人生悲剧
1. 性格懦弱,难以立身 ……………………………………3
2. 弃旧不能图新 ……………………………………3
3. 思想不够成熟 ……………………………………4
三、爱情悲剧
1. 爱情基础不够牢固 ……………………………………5
2. 平淡从容才是真。 ……………………………………8
四、结束语 ………………………………………………8
五、参考文献 ……………………………………9
六、注释 …………………………………………………10引 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动荡,除旧布新的时代,是一个大觉醒、大探索、大奋进的时代,是一个争取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的作品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单就其小说而言,几乎一篇一体,表现了艺术构思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只写过一篇,这就是收在《彷徨》中的《伤逝》。当时以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很多,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作家都写过这类小说,而鲁迅的《伤逝》比当时同类的小说要深刻得多。
《伤逝》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一对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种种羁绊,如愿以偿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又不得不分离,最终女主人公被黑暗的旧势力所吞噬,只留下男主人公悔恨和悲哀。
我国古代的许多爱情故事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如《西厢记》、《风求凰》等。而鲁迅先生却另起炉灶,完全摒弃了这种做法。他把重点放在对“分离”的原因的描述上。当男女主人公结合在一起,开始自由的二人生活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却是命运的转折,悲剧的开始。因为他们身处黑暗势力之间,仅凭一腔激情而不设法改变社会现状,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伤逝》的悲剧意蕴极为深厚,那么他毁灭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来解读《伤逝》的悲剧。
一社会悲剧
1.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
《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生活得年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辛亥革命、袁氏复辟、二次革命……有人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主题概括为战争和革命,应该说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人们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当时这些英雄多由张作霖、袁世凯之流从绿林起家或出身豪门的人充当。至于涓生类的知识分子,却正是“满腹诗书不值钱”的时期。他们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谋生异常艰难。我们从鲁迅的《范爱农》和朱自清的《背影》中不难读出他们的艰难。涓生自然也不例外,其谋生手段也不外乎教书、抄写、写作与翻译等几样吧了,而当时凭这些来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吃穿尚成问题,只能苟全性命的乱世,试想又有多少人会有闲钱去供养子女上学呢?又有多少人会有闲情逸致去浏览那些不能充饥果腹的文章呢?这样的局面,当时许多大作家尚不能单以写作谋生,何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