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垭口地质条件选择 垭口地区通常地质构造薄弱,常有不良地质存在,应深入调查摸清其性质和对公路的影响。 隧道位置选择不当 垭口的标高:是没有开挖之前垭口原地面的高程。 过岭标高:是指路线通过垭口的标高。 过岭标高不同,路线的长度、工程量大小、投资费用等也就不同。 过岭标高越低,路线就越短,但路堑或隧道的长度就越深、越长,工程量也越大。 过岭标高的选择,与路线等级、垭口的地质条件、过岭方式有关。 (二)过岭标高的选择 根据垭口的地形、地质条件,过岭标高一般有三种: 1.浅挖低填 2.深挖垭口 3.隧道穿越 1.浅挖低填 适用于垭口宽而厚(肥大)、地质条件差的垭口。这种垭口往往有沼泽,一般不宜深挖,过岭标高基本上就是垭口标高。 2.深挖垭口 适用于垭口较瘦,地质条件好的垭口。可以采用深挖路堑的形式通过,一般挖深在20~30m以内,应注意挖方边坡的稳定性。 深挖垭口,虽土石方工程较集中,但由于降低了过岭标高,相应缩短了展线长度,总工程量并不一定增加。即使有所增加,也可从改善行车条件,节约运营费中得到补偿。 例:甲方案挖深9m,需要设两个回头曲线; 乙方案挖深13m,需一个回头曲线; 丙方案挖深20m,即可顺山势布线,不需回头曲线。 3.隧道穿越 适用于垭口挖深超过20~30米又不宜深挖路堑的情况。当垭口挖深在20~30m以上时,应与隧道方案进行比较。 隧道穿越优点:具有路线短、线形好、路线隐蔽和路基稳定、保护环境等优点,在高寒山区降低了标高,不受冰冻、积雪、大雾等的影响,大大改善了行车条件。 缺点:隧道造价较高,受地质条件影响大,施工技术复杂。 隧道的标高直接影响着路线的长短、建设投资费用、环境保护以及以后营运费用等。 1.展线布局 越岭线的高程是通过垭口两侧的山坡展线来克服利用的。路线布局以纵坡为主导,利用有利地形,避让不良地形和地质,通过合理调整纵坡度,并设置必要的回头来实现。 ①拟定大致走法 (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ip ip ip 2)试坡定线 就是在两控制点之间(A、B)用手水准以平均坡度从上而下放通坡。 目的:落实上面拟定的大致走法,发现和加密中间控制点,发现局部新的比较方案,拟定路线布局。 试坡是从垭口A点开始向下进行的,因为由上而下视野开阔,便于了解和掌握地形的变化。 注意:必须以平均坡度放通坡(5%或5.5%),否则就无法控制路线的长度,也就很难保证任意连续3Km的平均坡度不大于5.5%。 在调整中,可先把活动范围小的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确定下来,然后适当调整坡度,定出活动范围大一点的控制点。 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路线布局方案 按控制点的位置和高程是否可变动,可将控制点分为固定控制点和活动控制点。 调整控制点注意事项: ①相邻控制点之间坡度调整范围:Imin ≤i<Imax ②相邻控制点之间不能出现反坡。 调整方法: ①先定控制点,后定两点间的匀坡线;如先定回头地点,后向两侧定匀坡线; ②用匀坡线交汇出活动控制点;利用匀坡线定出回头地点. 路线展线布局的结果还是一些控制点,将起、终点之间的所有控制点落实,它们的连线就是一个路线方案。 1)自然展线 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一般应优先考虑采用这种展线方式,而且实践中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优点:线走向与地形走向基本一致,顺应地形自然升降, 路线最短。与回头展线相比,线形简单,技术指标较高,路线 不重叠,对行车、施工、养护有利。 缺点:避让艰巨工程和不良地质能 力差,只有调整纵坡这一途径解决。 2.展线方式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三种: 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 1)自然展线 2)回头展线 回头展线:路线从一侧山坡上回头后再回到该山坡上的展线方式。 适用场合:当控制点间的高差大,靠自然展线无法取得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不宜采用自然展线时,路线可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优点:便于利用有利地形,避让不良地质、地形和艰巨工程。 缺点:同一面坡上,上下线重叠,工程集中,互相干扰,线形差,不利于行车、养护和施工。 2)回头展线 2)回头展线 适宜于设置回头曲线的有利地形。 a)利用山包; b)利用平缓山脊; c)利用平缓的山坡; d)利用较缓的山沟; e)利用较缓的山坳。 a)利用山包 b)利用平缓山脊 c)利用平缓的山坡 d)利用较缓的山沟 e)利用较缓的山坳 2.路线高度 确定线位应放在什么高度的问题 (1)低线:高出设计洪水水位不多,路基顺水一侧边坡常受到洪水威胁的路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公司章程英文版 Company Articles of Association.doc VIP
- 英文版公司章程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docx VIP
- 从《倾城之恋》的白流苏透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ocx
- 档案搬迁服务 投标方案.doc
- 日本 东要介--透析液纯净化.cn.pdf VIP
- mpr300电机保护器使用使用说明书.doc
- 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产业链优化研究报告.docx VIP
- 胜利仪器VICTOR 240.240S.270.270S双通道系列示波器用户手册.pdf VIP
- 智能浇灌系统的策划书3篇.pdf VIP
- 新HSK3级词汇最新分析和总结.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