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初中信息技术学业考试基础知识讲解.doc

烟台市初中信息技术学业考试基础知识讲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及信息技术 一、信息与信息载体 信息。人类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客观世界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人类感官感觉到的东西称为信息。 ·信息、物质、能源并列为人类社会的三大重要资源。 信息载体。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才才能呈现或传递。信息的载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呈现信息的媒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统称图片)、动画、视频等,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物理介质,如纸张、胶片、磁盘、光盘、U盘、磁带等。 例1: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 A.一篇新闻报道的内容 B.正在播放的广告 C.电视的新闻内容 D.书上的文字 ·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信息的存在和它的价值,直到20世纪中期,才把信息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 ·信息技术(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它包括由微电子和光电子组成的基础技术、由计算机和通信组成的支撑技术以及作为体系主体的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涉及信息的表示、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使用等各个方面。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获取信息的途径 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的主要特征包括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载体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真伪性等。其中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最显著的特征。 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实地观察、访谈、传媒、书籍、音像制品等途径均可获取信息。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信息是知识的“毛坏”,是现象与知识的中介。信息经过科学系统的加工,才能上升为知识。知识是同类信息的积聚,是系统化和优化了的信息。 例2:在“老妇与少女”图中,可以看到老妇或少女两个霍然不同的头像。这是信息特征的典型案例之一,它突出反映了( ) A.信息具有可传递性 B.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C.信息具有真伪性 D.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 例3: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交通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加以表达;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或呈现。信息可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保存、传播或呈现。因此,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 ) A. 价值相对性 B.可存储性 C. 传递性 D.可加工性 E. 时效性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微电子技术 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以及计算机使用的主要电子元件。 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继发明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使人 类进入了电通信时代。 ·20世纪50年代,激光和光导纤维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光通信时代。光纤已成为信息传输的理想介质。 ·1960年,美国成功发射了“回声一号”,从此卫星通信将人类带入了太空通信时代。 4、信息处理技术 是信息技术的主体。 四、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 信息家电 是计算机、通信和家用电器三者融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家电信息化。 2、智能建筑和信息家居 ◇“3A”智能建筑。指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 ☆????从古到今,人类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与应用; 第二次是文字的发明与使用; 第三次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技术——雕版印刷,诞生在中国隋代;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诞生在中国北宋; 第四次是19世纪电报、电话、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第五次是20世纪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系统概论 一、计算机发展史 1、早期的计算机 · “埃尼阿克”(ENIAC),即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它是世界上第—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 2、按计算机的逻辑部件划分成四个发展阶段 · 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计算机。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方面。 · 第二代(1959~1964):晶体管计算机。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以管理为目的的信息处理。 · 第三代(1965~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开始向社会化发展,其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度迅速扩大。 · 第四代(1971~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3、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1958年,我国成功地研制出第——台电子管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其运行速度为每秒1500次. 1963年,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71年,成功地研制出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器件的第三代计算机。 1977年,第——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成功地研制出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HDS9。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每秒可运算1亿次的巨型机“银河I”(属于第四代计算机);1992年成功地研制出每秒可运算10亿次的通用并行巨型机“银河Ⅱ”;1997年成功地研制出每秒可运算130亿次的巨型机“银河Ⅲ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