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师用书201611300121.doc
专题七 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纲原文呈现]
1.(1)维新思想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情揭秘]
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
年份 题号 题型 考查角度 分值 难度 命题预测 2016年全国丙卷 28 选择题 梁启超“诗界革命” 4 中等 维新思想以及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可能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考查,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有可能同近代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 29 选择题 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 4 中等 2015年课标Ⅰ卷 40(2) 非选择题 从康有为的著作切入,考查其维新思想 8 容易 2015年课标Ⅱ卷 29 选择题 从康有为著作遭禁切入,考查其维新思想 4 中等 2014年课标Ⅰ卷 29 选择题 从梁启超等请废八股之事切入考查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 4 中等 2014年课标Ⅱ卷 28 选择题 从维新派“易服”主张切入,考查维新思想 中等 29 选择题 从20世纪20年代国内各地军阀纷纷标榜“主义”切入,考查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中等 [知识主线]
线索1 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2 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3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一
——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2016·高考全国丙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2016·高考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D项。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全国卷的命题切入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趋势过程。,?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原理分析背景影响。,?3?爱国、自强主题下各阶级承担历史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4?不同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先进与落后的相对性评价。
核心词:器物→制度→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
纪四五
十年代 开眼看世界
①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
③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④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⑤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9世
纪60-
90年代 中体西用
①背景:清朝面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教师用书20161130014.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人文精神起源教师用书20161130018.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人文精神起源突破训练20161130019.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及人文精神起源课件201611300181.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模块仿真训练20161130013.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课件201611300178.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2秦汉时期__封建大一统先秦文化向封建文化的过渡课件201611300172.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4隋唐时期__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课件201611300174.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5宋元时期__中华文明发展全面领先于世界的又一高峰课件201611300175.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二环节通史冲关__织线成网教师用书20161130011.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突破训练201611300122.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七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201611300192.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201611300117.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突破训练201611300118.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课件201611300190.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五近代中国反侵略追求独立与民主的潮流教师用书201611300125.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五近代中国反侵略追求独立与民主的潮流突破训练201611300126.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五近代中国反侵略追求独立与民主的潮流课件201611300194.ppt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实践教师用书201611300115.doc
- 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实践突破训练201611300116.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