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礼貌原则的相对性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docVIP

浅析中西礼貌原则的相对性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西礼貌原则的相对性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doc

浅析中西礼貌原则的相对性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摘 要】通过对比中西方礼貌原则,阐释了中西礼貌原则的相对性所带来的社交称谓上的障碍、亲属称谓上的障碍以及在“自己付出的代价”上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对比    1976年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1983年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礼貌原则”,它是作为“援救”合作原则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并对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礼貌原则做了进一步的归纳。    然而礼貌与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中的礼貌不一定符合中国文化中的礼貌。顾曰国师从Leech, 于1992年提出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原则。1. 贬己尊人准则; 2. 称呼准则,即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3. 文雅准则; 4. 求同准则,即指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应尽可能满足对方愿望,尊重对方的“面子”和身份;5. 德、言、行准则,即指在行为动机上应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同时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辞上尽量放大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1]    中西方礼貌原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德、言、行准则中“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慷慨准则中“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相左;且中国的称呼准则在西方的礼貌原则中没有对应项,这说明中西方礼貌原则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中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时面临障碍。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障碍    一方面 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礼貌具有相对性,在不同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和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分不开的。[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相对性会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哪些障碍呢?    (一)在社交称谓上的障碍    在西方用姓来称呼对方很常见,如George Whiter,可直接称呼Whiter。但在中国,通常用名来称呼对方,如果要用姓来称呼对方的话,就要在姓前面加上“老”或“小”以示尊敬,如“老王”。“老”代表尊敬,意味着阅历、经验和学识的丰富。而在西方,人们忌讳“老”,西方人认为“老”代表不中用,不年轻。在职场中,中西方都有以“职称头衔+姓氏”的方式称呼对方,所不同的是在西方,头衔称谓的对象基本上是政府上层、神职人员、军界或法律界人士等。例如,Mr. President,Priest Father Paul。中国人对于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往往会以职务相称,如张市长等。在西方员工对他们的上司(或者老板)可直呼其名,这种称谓的方式不会认为是不礼貌的,而会显示出老板和员工之间平等和融洽的工作关系。在通用称呼语上,在西方的社交场所中,依据每个人的性别和婚姻状态的不同,会用“Mr.”、“Mrs.”、“Miss”、“Sir”、“Madam”等“尊称”来称谓对方。而在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先生、小姐、女生”使用频率越来越高。[3]    (二)在亲属称谓上的障碍    中国文化中的亲属称呼比西方要复杂的多。中国的“称呼准则”不能对应西方礼貌原则中的一项,这样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中西亲属称谓可以从祖辈、父辈和同辈三个方面来比较。在中国每个祖辈亲属都有特定的称谓。然而在西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可以用grandfather, grandmother, 如果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兄弟姐妹就用granduncle, grandaunt。在中国父辈的亲属有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阿姨、姨父等,然而西方将以上这些亲属按照性别划分称呼,所有父辈的男性亲属都叫uncle,所有父辈的女性亲属都叫aunt。在同辈亲属中,中国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弟弟、妹妹等;父系的同辈兄弟姐妹叫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等;母系的同辈兄弟姐妹叫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在西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西方就统称为brother, sister;表堂兄弟姐妹统称为cousin。    (三)在“自己付出的代价”上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向亲友说“谢谢”显得生疏。在西方,省去了这些致谢的话语是不礼貌的。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懂或者忽略了这些差异就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例如:    An American teacher:Thank you for your help.    A Chinese student: It is not worth to mention. Moreover, it is my duty. [4]    在这则的对话中,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