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試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试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 吕恒立
摘 要:公共产品是西方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长期以来,福利经济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供给,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供给公共产品是低效率的。从20世纪60、70年代起,随着经济自由主义和反国家干预思潮在西方的兴起,一批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通过市场方式即私人供给公共产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本文主要是围绕有关公共产品的争论、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公共产品私人供给对政府治理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公共产品;政府失败;私人供给;政府供给
? ?
在经济学史上,P.萨缪尔森是现代福利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的奠基人。1954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1](p387-398),该论文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一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nonrivalrous consumption)。非排他性指的是不可能阻止不付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付任何费用的人同支付费用的人一样能够享有公共产品带来的益处;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从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自萨缪尔森以来,更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对公共产品的研究中,使有关公共产品的理论更为丰富,同时也充满了争论。
一 有关公共产品的争论
随着对公共产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产品的争论也日益激烈。总体上说,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公共产品的分类以及供给方式。
关于公共产品的分类,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明确指出,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公共产品是“纯公共产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商品,称作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商品。[2](p1-14)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将物品分为四类[3](p8),见下表:
物品的分类
? 排他性 有 无 竞争性 有 私人品 共同资源 无 俱乐部产品 纯公共品 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共产品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平的收入分配、有效率的政府或制度、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等。第二类公共产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共桥梁、公共游泳池以及公共电影院等。有人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第三类公共产品与俱乐部产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如公共渔场、牧场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common resources)。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产品通称为“准公共产品(quasi-pubic goods),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congestion)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象纯公共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产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公共产品的分类以及准公共产品“拥挤性”的特点为我们探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供给了前提。
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争论颇多。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史密兹、德姆塞茨以及科斯等人或从理论或从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
? 二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形式
在当今世界中,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存在着种种成功的范例。如美国的航空、能源、银行、电信、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已全部面向私人开放。在中国,随改革的深入,私人已经开始涉及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据《经济日报》报道,2001年政府采购将达到1000亿元,采购的规模和范围继续扩大,大型建设项目如道路修建、市政设施等将向私人开放。[4]内地有的省市对一些重要路段的高速公路的投资权进行公开招标,给予一定的使用年限。可见,在我国,私人已开始介入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
(一)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
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