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Ⅶ施工组织计划表16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Ⅶ施工组织计划表16标

表Ⅶ 施工组织计划表 一、工程概况 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说明 (1)本标段工程条件 a、本工程霍州市杨枣村~洪洞县明姜镇为重丘区,洪洞县明姜镇~临汾市泊庄乡为平微区,多处正线位置上,地形变化较大,且沿线地区公路、铁路、交通较发达,主要公路有霍候一级铁路、大运二级公路、洪三二级公路;铁路有南同蒲铁路,此外还有简易公路、乡村道路、交通较为便利。 b、本项目沿线各种电压的输电线路密布在征得供电部门的同意,基本可以就近接线。 c、霍州市及临汾市和洪洞县各邮电部门均可办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和电报业务、公路沿线的乡镇也有乡镇直拨电话。 d、本路段天然水较丰富,地下水水位较浅,其水质和数量均能满足工程要求。 e、筑路材料沿线料源丰富,皆能就近采购,本路段取土场,四处运距均在150m~1500m之间。 (2)施工平面图布置原则 根据本合同段内工程量分布,组织机构设置及任务划分,本着满足施工,节约投资的原则,确定施工现场布置和临时工程方案,施工现场平面布置详见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3)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附图) 2、工程范围、规模 ⑴概述 ①祁县~临汾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二连浩特~河口公路在山西境内的一段,是山西省规划的“三纵八横”公路网中勾通全省南北“中纵主干线”和大运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霍州~临汾高速公路是其中的一段,也是山西省首次引进亚行贷款、“九五”后三年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对实施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国道主干线网络和山西省公路主骨架、促使汾河黄金谷地经济腾飞,带动两侧山区脱贫致富、发展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对外开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自然地理特征 a、地形、地貌 本段路线位于临汾盆地北部,东依太岳山、西邻吕梁山、汾河自北而南从该区纵贯而过。太岳山以霍山为主峰,海拔2347米,为本区最高峰,而临汾盆地汾河最低点海拔为425米,地形总趋势呈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间汾河河谷低。按地貌形态可分为黄土丘陵区和盆地平原区。 黄土丘陵区分布在盆地北缘霍山山地西部的霍州杨枣村至洪洞县明姜镇之间,主要由黄土台、塬、梁、峁、沟组成,所经区域海拔高度在550~950米之间,相对高差400米;路线最高地段为闫家庄至关口段(k118+000~k123+000)海拔高程为900~950米,区段内冲沟发育、沟长而宽,切割较深、沟壁呈直立状,多为“U”型谷,冲沟走向呈东西向基本与路线正交,密度大约为1.6条/km2,冲沟内常年无水,为排泄洪水通道,少数大沟内堆积砂砾石,路线k109+000~k137+700从该地貌单元通过。 盆地平原区分布于明姜以南汾河两岸,重要由冲洪积平原组成。沿汾河两岸发育着Ⅲ级阶地,汾河在洪洞县明姜镇以南地段河床较宽,I级阶地发育较完整、宽达1100米,地势平坦,为临汾盆地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II级阶地呈条带状分布,高出I级阶地5~20米;Ⅲ级阶地属高阶地,其后缘与黄土丘陵呈过度关系,是盆地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局部地段呈条带状。平原区地形开阔平缓,农耕发达。沿汾河两岸黄土冲沟较发育,但沟窄而浅。路线k137+700~k177+719.9从该地貌单元通过。 b、工程地质 路线所在区域构造上位于祁吕贺山子型构造体系前弧东冀的转折部位,新华夏系来远~古县~垣曲隆曲带以西,新生代临汾断陷盆地北部。漫长的地质作用使各构造体系地某些地段相互交织,构成体系的复合和联合;新第三系以来,区域构造运动频繁而强烈,以大幅度的隆起和凹陷并伴随局部脆性形变为特征,形成了一系列晚近时期的构造形迹,从西向东主要有青龙山隆起、临汾槽(盆)地、霍山隆起,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由于断裂活动造成槽地升降不均,北部霍州至洪洞南沟、东部临汾大阳至浮山县北王一带,大部分地区缓慢隆起、遭受剥蚀,而在临汾至洪洞一带以及霍山山前李曹至闫家庄一带则大幅度下降,形成凹陷中心,接受了巨厚的第四系不同成因的松散堆积;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构造再次强烈活动,洪积成因的黄土覆盖区大部隆起,遭受侵蚀,而临汾至洪洞一带则继续下降,这种升降运动至今仍在继续,由于不同体系断裂继续活动,相互切割,在复合部位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致使洪洞~临汾一带地震频繁。 K135+000~k136+000 该段位于汾河高阶地形由北向南倾斜,标高522.0~544.0米。钻孔控制深度为10.0~25.0米。由于受东南山区泉水的影响,地下水埋藏较浅,一般在为0.6~1.7米,地层以Q3黄土为主夹薄层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粘性土的状态呈软~流塑,局部为硬塑;砂类土、碎石类处于中密,饱和状态。该段属于软土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K136+000~k139+700 该段位于汾河高阶地,地形由北向南倾斜,视野开阔,标高为523.6~502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