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ocVIP

25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5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来源:学科网ZXXK]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 B.但是 C.因为 D.而且 2.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2分) 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4分)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分) 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陆游《梅花绝句》) (7)今夕为何夕,_______________。(袁凯《客中除夕》) (8)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①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 直恐明年便不开。 (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仙衣不用剪刀裁, 国色初酣卯酒②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 为君零落为君开。 【注】①述古:姓陈名襄,字述古。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晨间喝的酒。 13.第二首诗标题中的“前韵”是指哪几个字?答:指 。(1分) 14.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B. “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 D. 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15.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9分) 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②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③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

文档评论(0)

qianqian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22413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