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这边,山那边……
《山这边,山那边……》
事情发生在苏皖边界的伍员山,山两边的自然条件相似,民俗相同,山民共砍一山柴,同饮一溪水。可是,从80年代开始,山两边的区别却渐渐地明显起来。
这里是天目山余脉,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过昭关时途经此地,当地群众称这座山为伍员山。
伍员山由数百座小山包组成,山的西边是安徽省郎溪县岗南乡的下吴村,山的东边是江苏省溧阳市周城镇的家村。层峦叠嶂,交通不便,使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闭塞带来的落后,却使山民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之下。山两边的自然条件相似,民俗相同,山民共砍一山柴,同饮一溪水……除了隶制上分属两省, 其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从80年代开始,山两边的区别却渐渐地明显起来……
温泉引出的话题
说起温泉,两边的山民都不陌生。房前屋后,冒着热气汩汩外涌的清流,早为他们司空见惯。洗澡、汰衣、涮马桶,这里是好地方。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清泉汩汩地淌,静静地流,没有人过多地关注过它。
1986年秋季,山东边家村几个在外面学了养殖技术的年轻人,开始对温泉发生了兴趣:冬天青饲料缺乏,能不能用温泉养些越冬饲草呢?他们试养了水浮莲 、水花生和浮萍。结果,这年冬季全村的饲料问题解决了。又有人琢磨:如果在温泉里养殖反季节的水产品,效益岂不更高?他们请来上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对泉水进行化验分析,专家们的回答令他们惊喜:这里的水质、水温最适合马来西亚罗氏沼虾的繁育生长。这种虾存活的最低温度是15摄氏度,而这里的温泉即使在严冬水温也在20摄氏度以上。1公斤罗氏沼虾在市场上可卖七八十元。
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清带人在泉边垒起水泥池,从上海水产研究所买来虾仔进行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这汩汩的清流终于成了家人致富的源泉。现在,家村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罗氏沼虾繁殖基地。以罗氏沼虾为龙头,他们又利用温泉搞起了埃及革胡子鲶、美国加州鲈鱼、淡水白鲳等养殖项目,仅水产品一项,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就达1850元。
我们再来看看山那边。7月6日下午,记者赶到下吴村时,正逢豪雨初歇,山岚雾气氤氲,田沟里流水淙淙。在一方塘坝边,一位戴着蓑笠的老汉正在涮粪桶。“你们村里有没有温泉?”记者问他。
“这里就有。你瞧!”他指了指前方翻水泡的地方。
“温泉可用来搞越冬水产品养殖。你们知道吗?”
“听说过。”他漫不经心地回答。
“那为什么不养呢?”
“咱只会种地。不会伺弄那玩艺儿。”
旁边田里一位正在给稻苗施肥的中年农民说得更干脆:“现在够吃够穿,费那劲干啥!”
可费劲与不费劲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1994年,家村人均收入3520元 ,而下吴村人均收入刚过千元。
筹措资金的“问题”
伍员山上生长着马尾松之类的次生林,多少年来,这些林木除了给人们提供柴薪外,别无用场。“七山二水一分田”,人们只能在山脚有限的平地上种些谷物。 多少年来,山民们幻想着:要是山头变成平地该有多好!
1987年,家人开始对山地动脑筋了。他们砍掉了几十年长不大的马尾松, 请来科技人员对全村的土壤结构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山顶栽松杉,山腰植药材, 缓坡种茶叶,房前屋后种果树”的开发规划。
开发荒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村干部经过反复商议,决定搞股份合作制。发动农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可拿出山地、苗木入股,甚至挖100个树坑、交50担农家肥也可算上一股。有人担心投出的钱收不回来,村支书王海清带头将自己准备盖房的3000元拿了出来,其他几个村干部也纷纷响应。于是, 一种适合山区特点的开发形式在家村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经过3个冬春的苦干,6500亩荒山得到了彻底改造,117座山头变成了117座“绿色银行”。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农家小楼掩映在果树丛中,桃、李、柿 、枇杷挂满了枝头。一座座山头犹如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山顶,挺拔的松杉已有碗口粗,山坡上茶树环绕,成群的山羊出没其间。药材地里,衣着鲜艳的农家女正在除草……陪同记者采访的周城镇镇长崔文敏说,去年这个村山林收入达350万元 。
山那边情况又如何呢?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山坡上除了稀稀落落的马尾松和齐腰深的蒿草外,很少看到经济林木。下吴村的一位村干部介绍说,全村共有山林面积8000多亩,每年收入3万多块,主要用于支付护林员和村干部的工资。
谈起村里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这位村干部说:“我们这里除了穷山之外,再没有其他资源,发展集体经济,难哪!”
“咋不在山区开发上动点脑筋呢?”记者问。
他挠挠头说:“村里倒是议过,可是没有资金。”
“为什么不发动一下群众呢?”
“如今包产到户,干部说话没前几年响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