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矿学-11井田(矿田)划分与矿井(露天)布局
11. 井田(矿田)划分与矿井(露天)布局
一、井田(矿田)划分
矿区内井田划分是确定矿区开发规模与矿井布局的基础,也是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几十年来,我国在矿区井田划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实例。
一)井田划分随着开采技术和装备的提高趋向合理
随着开采技术装备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矿区井田划分与矿井布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50年代初期矿区开发主要是浅部煤层,当时推广长壁式采煤炮采工艺,由于受设备能力和管理水平限制,采煤工作面长度、进度、单产均不高,1953年工作面平均产量4053t/月,工作面平均长44m。提升设备国内主要生产直径2.5m以下的绞车,直径3m绞车产量很少,直径4.0m以上绞车需从国外引进。根据当时开采技术条件、技术装备以及国家资金紧缺和大量需煤的情况,除重点建设鹤岗兴安台、新一(东山)、阜新海州、五龙(平安)、辽源中央立井等大型骨干矿井(露天)外,一般井田划分尺寸均较小,建井密度较大。
以片盘斜井开拓浅部煤层为代表的各矿区,其井田尺寸都比较小。如鸡西矿区东西长120km,南北宽25~45km,面积3078km2,为一轴向近似东西的向斜构造。含煤地层主要是侏罗纪城子河组、穆棱组、第三纪永庆组及平阳组。其中城子河组全区发育,是矿区主要开采对象。第三纪永庆组及平阳组尚未开发。根据矿区煤层露头发育、倾角缓,第四系地层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特点,50、60年代除在小恒山深部、二道河子、张新建设3对立井外,在煤田南北浅部煤层均以片盘斜井进行开发。如恒山矿开采缓斜近距离煤层群,矿田走向长7km,倾斜宽2.5km,布置5对片盘斜井,每个井田走向长0.8~1.8km,倾斜宽1.0~2.1km,布局密集。鸡西矿区用片盘斜井开发浅部煤层是合理的,投资省、出煤快。
以立井开发的鹤壁矿区是第一、二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起来的,现已年产500万t左右,是中原动力煤生产基地。矿区走向长34km,倾斜宽3~6km,规划13对矿井,现有生产矿井8对(张庄斜井已报废),全局设计能力为435万t/a,参看表6—2—l及附图6—2—1。矿区井田划分主要以断层作为自然境界,在34km的矿区走向范围内,浅部共划分9对矿井,除六、八矿及未开发的冷泉井田走向长度达5~6km外,其它矿井仅为2~4km。由于井田布置过密,没有给以后扩大井田增加储量留有余地,各矿井只能向深部延深,造成水平延深频繁及多水平同时生产,系统复杂,环节多。另外,矿区主要断层与煤层斜交,一水平两翼储量尚可均衡,深部水平的一翼被斜交断层切割,以至形成了单翼生产的局面,从而带来了矿井开拓布置复杂,开拓效益较差的结果。井田尺寸小,矿井布局密尤其是沿走向布局过密是50年代矿区井田划分的一个特点。
6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生产制造多绳绞车、钢丝绳强力胶带输送机、大型风机、高扬程水泵等大型矿山设备,为开发深部煤层建设大中型矿井提供了条件。在认真总结50年代建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随着矿区开发煤层深度的增加,在井田划分上新井井田尺寸大幅度增加,老矿井则通过技术改造对井田境界普遍进行了调整或井田合并,加大了井田尺寸。
随着可弯曲刮板运输机、浅截深采煤机等采运技术装备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煤工作面长度、单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979年工作面长度由1953年的44m增加到95m,单产由4253t/月提高到11220t/月。特别是70年代引进综采设备后,工作面单产大幅度地提高,促使矿井生产能力不断加大,矿井生产日趋集中化。为适应井型不断加大的需要,在矿区井田划分和矿井布局上,不仅井田尺寸加大,对井型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使矿井数量大为减少,矿井布局更加合理。如鸡西矿区浅部片盘斜井,随着采深的增加,提升段数增多,生产环节复杂,生产能力下降,矿井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恶化。随着装备的发展,有计划的将52对片盘斜井进行了合并改造,1979年合并为30对矿井,矿区开发规模903万t/a,1979年与1974年相比,矿井数减少42%,矿区产量提高33.5%,矿井能力提高93%。80年代后矿井进一步进行了集中,并新建了杏花竖井。1994年合并为21对矿井,年设计能力为1428万t/a,每个矿井平均能力68.0万t/a,生产原煤1040万t,已成为我国以大中型矿井为主体的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80年代随着现代化矿井的建设和现代化矿区的建成,矿井布局进一步优化合理。在众多矿区中晋城尤为典型。晋城矿区是1958年开始开发的。现有古书院、王台铺和凤凰山三个生产矿井,分别于60年代和70年代初投产,投产初期三个矿设计总能力为285万t/a,其中古书院矿设计能力90万t/a;王台铺矿设计能力45万t/a;凤凰山矿设计能力150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