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学论文.docVIP

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学论文.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学论文

南 开 大 学 哲 学 系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题目 意向性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来自于感觉材料(也即是立义内容),而立义——意向性活动的核心功能——则是按照一定的意向指向将杂乱的、死的感觉材料加工为意识对象,“赋予感觉以灵魂〈beseelt〉,并且是根据其本质来赋予灵魂,从而使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或那个对象之物”。“立义内容—立义”模式作为意向性分析的最主要的框架,将纷繁变换、丰富多彩的感觉材料立义、统摄为有统一内核的意识行为。从而使“这种意向在与被立义的内容的统一中构成了完整具体的感知行为。”由之可见,在对感知的意向性分析中“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具有突出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外感知中,通过对立义内容的激活或赋义,一个对象向我们显现。” 在构造性时间意识分析阶段,“立义内容—立义” 模式同样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们获得对个体的时间对象的延续的感知。 一、“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中的运用 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我们对一个时间性客体(比如一段旋律)的持续的感知是如何可能的,亦即一种当下行为如何能够感知到一种超越现实当下的时间性延展。 胡塞尔选用具有流质的持续的声音——旋律,作为时间意识分析的客体。单个声音响起后,它并不随之立刻结束,而是总有余音存在。关于这一点,对于弹钢琴者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如若用手指触碰一个键位、刺激一个音符,也就形成了一个声音之后,但往往在听者的原初感觉里有余音尚存,而非一触即响之后便戛然而止。对于这个声音则在击键的一刹那达至最高,随之逐渐降低直至坠于“无”(即是一个空乏之中)。如果新的声音响起,之前的声音完全消逝的话,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声音。这就好比在弹钢琴时,按下一个键位后待其归于平静(为何要待其归于平静?因为现实中每按下一个键位后,声音并非立即消失,而是有绵长的余音存在),然后再按下另一个键位,逐次按去,最终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相互无关联的孤立的声音。照此,怎么可能形成各式旋律的乐曲呢?实际上当新的声音响起时,之前的声音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总是绵延到新的声音里,这即是说我们在每一瞬间获得的声音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这个当下的原声音和之前声音的绵延留存(即是滞留)以及对将要来临声音的前趋期盼(即是前摄)共同形成的一个声音晕圈——一个原初时间域。两个声音晕圈之间的时间间域同样不可能是一个“空乏的休止”,而是一个绵延的流动,否则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具有对一段旋律的感知(《时间》,第41页),而仅仅是对单个声音的感知。 胡塞尔之所以对声音的持续这一时间对象的感知描述得如此精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对迈农的“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在胡塞尔看来,迈农认为“对运动的感知是如此地进行,以至于我们用目光一点一点地追随这个活动的和自身正在运动的东西,与它们的时间位置相符合的是感觉与感知,而一旦这些感觉中的最后一个成为过去,观察者便终止了对运动的看”(《时间》,第272页)。据此,按照迈农的观点,具体的运动是“一点一点地相互尾随地被感知到的”(《时间》,第273页),每个瞬间意识在时间上是“不延续的”,“它与数学的时间点是同一个东西。”(《时间》,第274页)这样,“对一个运动的感知、对一个哪怕是极小片段的感知(最终是对整个运动的感知)就是对这个整个变化对象的感知(而它始终是一个整体)。”(《时间》,第274—275页)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难题,我们总是、而且只能是在最后一个相位上感知到这段运动的。而事实上,在这段运动进入我的感知域后,我一直在对这段运动进行感知,并且随着运动的流动我对它的感知越来越丰满,直至最后一个相位达至完满相即(Ad?quation)的状态而完成了对整个运动的感知。由之可知,这个感知本身恰恰是“一个演替的整体”(参见《时间》,第274页注①)。我们在每一个瞬间的感知里都包含着对以前感知的绵延滞留,同样这个感知重又是一个时间客体,从而成为新的感知的被感知的对象,如此绵延。在对迈农感知理论(即“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中,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的绵延性得到了凸显:每一个现在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处于一个“瞻前顾后,前拉后伸”的晕圈(即原初时间域)中,时间意识的构成不是像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的珠串(典型如迈农)而是一条绵延的流。 由图式1可知,在每个瞬间直观相位中我们获得的仅仅是一个“直观的横截面连续统”(《时间》,第282页),就如图式中的纵坐标对于t2—t20的感知是在当下现在点t2处获得的,而在此直观中,t2—t20上所有的时间点都是同时的。凸显的t2这个现在点彗核拖着对以前原感觉的滞留彗星尾而形成的连续统,“每个以后的纵坐标自身都包含着对以前纵坐标的回忆。”(《时间》,第384页)在t2上,纵坐标t2—t20

文档评论(0)

pangu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