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doc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摘 要]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辽宁人才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对存量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外来人才的政策设计缺乏吸引力、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失衡等。因此,要大力提升辽宁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在人才管理上的相互关系,建立符合价值规律的人才评价机制,同时要做到既重视专才,又重视通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52-04   2015年12月30日,为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要求,新一轮东北振兴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二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三是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由此可见,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工作应是贯彻《意见》精神,实现东北再次振兴的重中之重。目前辽宁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着诸如人才“东南飞”等问题,这些问题束缚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次振兴的步伐。本文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辽宁人才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规模存在结构失衡与数量流失共存现象   目前,辽宁人才质量和人才结构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分别是第5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辽宁)和第6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新疆、辽宁),但是,在人才数量方面,辽宁却排名第11位,不及广东的2/5,江苏的1/2。2014年7月,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辽宁省高级人才总量偏低,需求缺口大,在受调查单位高级人才占职工总数的3.5%,高级人才需求与高级人才存量比为1.8?押1,高端人才缺口较大。   辽宁经济增速缓慢,民企发育不足,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总量较少,不利于吸纳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才不断外流。课题组调研发现,抚顺每年考出大学生均在1万人左右,每年档案记录回来的毕业生仅为5000人左右,实际真正能够在抚顺工作的不足2000人;本溪每年回市的毕业生人数仅为考出人数的46%,而且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回本溪工作的。   (二)科研成果“留失”尴尬局面未能杜绝   辽宁科技人才存量丰富,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成绩却并不乐观,虽然拥有丰厚的教育优势、科技优势,甚至是人才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却没有完全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优势。辽宁是科技教育大省,现有高等院校116所(含民办高校)、科研单位167家,两院院士53人(全国排名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和湖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000多人,无论是专家人数,还是科研成果及专利申请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然而,这些“科技国家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其科研成果在当地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以大连市为例,石油化工产业是大连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理应在大连石化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然而,调研发现,近5年该所在全国共实现技术转移转化合同872项,合同额9.1亿元,但在辽宁转移转化数只占10.78%,合同额则仅占4%,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三)人才管理机制与服务理念滞后   辽宁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干预较多。目前各市人才工作中,政府组织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既负责“搭台”,又要当“导演”。而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企业却缺乏主动性,形同“配角”。课题组走访企业调研发现,多数企业对于面向市场的人才猎取计划知之甚少,部分甚至对组织部门提供的人才服务平台都缺乏了解。另外,辽宁现有人才中介机构少,服务功能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双方需要。除沈阳外,其他各市人才中介服务的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形成。在课题调研座谈中,很多人感叹:“唯楚有才,楚才他用”。辽宁各地普遍重视对域外人才的引进,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本土”人才,尤其是处于成长期,或者上升期但尚未获得“院士”、“学者”头衔的科研、技术人才的发现和激励,导致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飞”赴东南沿海,大展拳脚,典型的“招来女婿气走儿”。   (四)政策环境有完善的空间   人才成长需要环境。据《2014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报告显示,辽宁省人力资源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1位,其资源竞争力全国排名第7位,但环境竞争力排名第21位,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第14位,落后于山西、内蒙、黑龙江等省份。   近年来,辽宁从上到下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如沈阳市提出了“一个意见、一个体系、一个试验”三结合的人才政策创新发展思路,并实施了《沈阳市“凤来雁归”工程实施方案》《盛京人才计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