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docVIP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doc

壮族民间信仰的隐喻与概念整合认知研究   【摘 要】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关键词】壮族民间信仰;隐喻;概念整合;认知   【作 者】梁燕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B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103 - 008   壮族民间信仰是壮族先民原始活动的产物,它在壮民族中代代传承,与壮民族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息息相关。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活态性强的文化现象,它在近十年成为壮学研究热点。学界常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神话学、民族学、哲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范围涉及民间信仰种类特征、信仰仪式、社会功能、信仰复兴再造以及对壮族文明和壮学研究发展影响等,[1 - 4 ] 但对壮族民间信仰形成过程中概念隐喻的基础性作用和认知角色涉足甚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以莱考夫(George Lakoff)的概念隐喻和福柯尼尔(Gilles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探讨壮族民间信仰形成的内在认知动因和机制,冀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最早由莱考夫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在1980年提出。[5 ] 该理论颠覆了传统研究仅将隐喻作为相对特殊语言表达方式的观点,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中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主要运作机制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即通过一个具体或结构清晰的认知域(源域)去理解和谈论另一个较抽象或结构较模糊的认知域(目标域)。在跨域映射中,基于人类感觉运动的非命题体验性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扮演着根本性角色。意象图式类似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巴萨洛(Lawrence Barsalou)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中的“知觉仿真”(perceptual simulations)。[6 ]591 它产生于人类感觉运动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之中,在人类思考或抽象概念理解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并被调用。根据约翰逊的理论,基本意向图式包括路径(PATH)、容器(CONTAINMENT)、部分―整体(PART-WHOLE)、接触(CONTACT)、垂直尺度(vertical SCALE)和复现循环(recurrent Circle)等。[7 ]144相对抽象的目标域通过经验相关与基本图式源域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基础隐喻(primary metaphor)”,比如用火来比喻生气,用向上的动作来比喻数量增加等。在认知识解过程中,基础隐喻可选择性激活概念拓扑,推动限制推理、蕴含推理或实体突显等认知机制运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产出性语言使用者的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储备大量并仍在不断增加的基础隐喻。这些基础隐喻是人类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进行认知推理和思考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在对抽象或非结构性的认知理解或与他人交际时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类似“空间”和“生命”这类概念可能自身具有一定的跨范畴表征的框架结构,但其框架的丰富性和具体性仍不足以帮助展开有效推理,此时,这一框架就需要借助源自身体体验的基础隐喻所提供的额外结构进一步充实和具体化(通常是自动和无意识的)。[8 ]12基础隐喻具有与其他隐喻结合形成更高一级隐喻的潜势。   (二)概念整合理论   在概念隐喻基础上,福柯尼尔在其著作《心理空间》(1985)中提出心理空间理论,用以揭示自然语言意义实时在线建构过程。[9 ]福柯尼尔认为,人类的全部认知,包括语言和逻辑思维等都涉及心理空间创造和跨空间映射。心理空间是一种由语言或其他符号驱动,以图式结构呈现的部分和暂时性表征结构。具体来说,它是一组“被激活的神经元集合”,[10 ]40即人们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为达到当前理解和行为目的而临时构建并存储于大脑工作记忆的概念包。这些概念包以某种方式进行“标识”,比如“未来”空间或者“情感”空间,并可镶嵌在其他空间内。与基础隐喻两个认知域之间存在稳定而系统的关系不同,心理空间之间并未建立牢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