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doc
陕西中医古籍述要及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对陕西中医古籍的历史发展状况做了梳理,并从中医目录书、研究著作、学术论文、课题项目等方面对陕西中医古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尚未有从考证学角度对陕西医籍及客陕医家所撰医籍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考证的研究成果,提出需要进一步从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等方面对陕西中医古籍加以深入研究。
关键词:陕西;中医古籍;源流;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6-0041-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ically combed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Shannxi TCM ancient books,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hannxi TCM ancient books from the aspects of TCM index books, research work, academic papers, and projects. It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extu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Shannxi medical books and medical books written by doctors as guests in Shannxi.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on Shannxi TCM ancient books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sociology, and philology.
Key words: Shaanxi; TCM ancient books; origin; research status
陕西作为十三朝建都之地,医药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全国引领地位,医籍众多,影响深远。宋元以后虽有所低迷,但仍多有建树。本文对陕西中医古籍的发展源流、研究现状、调查考证及研究意义进行探讨,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1 述要
陕西中医古籍指1911年以前陕籍医家撰著的医籍、外省籍医家客陕时撰著的医籍、陕西作为建都地时由朝廷主持编纂的医籍、陕籍或客陕非医林人物的医籍及其他相关医籍。陕西中医古籍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先秦两汉的奠基时期、南北朝隋唐的繁荣时期、宋金元的低迷时期、明清的兴盛时期等4个时期。
1.1 先秦两汉奠基时期
陕西是我国医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虽受托古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地区对早期医学的贡献。《周礼?医师章》记载西周医事制度,内容详备。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医缓、医和先后入晋为晋公诊病,是“秦地多良医”的历史依据。秦越人扁鹊著有《扁鹊内径》《扁鹊外经》等,其入咸阳为“小儿医”,并在秦国多地行医,今陕西临潼建有扁鹊墓纪念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仓公诊籍》为汉文帝命淳于意在陕西撰成(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西汉楼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1],以至“长安咸爱重之”,反映了当时陕西医籍的繁盛。
1.2 南北朝隋唐繁荣时期
南北朝时期士人通博多闻,兼明医术,医药书籍的科目分得精细,而这些撰书人大多来自城邑里的门阀士族[2],家族兴旺,可以使著述世代传承。如姚僧垣在长安(今西安市)任医官,撰《集验方》12卷。长安人世医之家出身许澄官至尚药奉御,著有《备急单要方》。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为都城所在地的陕西医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使卷帙浩大的综合性中医医籍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医籍相继问世[3]。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以及隋炀帝《四海类聚方》等,皆在陕西撰成。
唐代甄权、甄立言兄弟的《明堂人形图》《针经钞》《针方》《脉诀赋》《脉经》《药性论》《本草音义》《本草药性》《古今录验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髓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唐政府主持编修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皆在陕西成书。另如王方庆《新本草》《药性要诀》《岭南急要方》《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苏敬《脚气方论》,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孟诜《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罗知悌《纂要法》《骨蒸病灸方》《产图》,陈藏器《本草拾遗》,刘禹锡《传信方》《本草经方集》,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李虎纵《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