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文化对比分析(共2645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日茶道文化对比分析(共2645字)

中日茶道文化对比分析(共2645字) 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发展,从唐代开始,茶业在社会文化经济的安定局面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轮廓。《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4](P237)当时茶会中使用的茶具,包括铜盆、水壶等,已具有现代茶具形制的雏形。融合了仪式和过程之美的茶道文化开始形成。唐代陆羽对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完成创始之作《茶经》,被后世尊称为“茶圣”。唐代开始,逐渐对饮茶的环境提出了要求。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5](P88)描绘了一幅雅境啜茗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茶和蝉、竹一起构成了象征峻洁高志的意象,这正是文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至宋代,茶在文人雅士之间更为流行。宋徽宗以皇帝的身份著《大观茶论》。上行下效,文人间盛行斗茶之风。斗茶是品评茶水倒入碗中的形状、颜色等,要求能真正品玩鉴赏饮之“真味”,文人气息浓厚。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体察民情,为减轻百姓负担,下令贡茶改制,使制茶、饮茶方式走向简约化。穷工极巧的斗茶之风衰退,盛行了几个世纪的煎茶法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因瀹饮法冲泡简便,民间茶馆兴起,饮茶在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开始普及。自明清以来,这种大众化的品饮方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植根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据《儒林外史》记载,明清时,南京城“大小酒楼有六七百所,茶社有一千余处”[6](P254)。在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地区的饮茶法也逐渐吸收了地方特色而发展成为某些有独特讲究的茶文化。例如起源于宋代的功夫茶文化,至今仍盛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方式。 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一期一会 陆羽写下《茶经》之时,日本尚无人饮茶。日本饮茶,至今不过800余年的历史。日本茶道从形成伊始,便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吉社神道秘密记》记载,日本僧人最澄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入唐学习,回国后,于弘仁六年(公元815年)进奉煎茶给嵯峨天皇。此时,传统日本茶道的形式还没有形成,饮茶只是天皇、贵族、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模仿唐风的一种高雅之事。镰仓幕府时代,日本禅师荣西到中国学佛,同时学习了有关茶树、茶具、点茶方法的知识,回国时带回了茶籽,而且带回了《茶经》手抄本。受中国宋朝的末茶冲饮法影响,日本茶文化的内容丰富起来。在镰仓新佛教的影响下,茶与禅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日本茶道完成了它的草创期。室町时代,日本茶道得到飞速发展。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设计了地面用榻榻米铺就的茶室,形成了茶室的传统。室町时代末期,奈良僧人村田珠光创立了新型的点茶法“茶之汤”。其后,日本茶道经由村田珠光的弟子武野绍鸥的进一步推进而达到“茶中有禅”、“茶禅一体”的意境。通过禅,茶道提升为一种艺术、哲学和宗教。江户时代日本的茶道艺术达到巅峰。村田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创立了“陀茶道”。他将日本的饮茶文化与禅宗、神道等宗教理念相结合,对原有的茶道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冲茶、献茶等规定了固有的程序。日本茶道有专用茶室,茶室中只有茶具和简单的装饰,茶室中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谈笑喧哗。“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们欣赏的,而是修行的道场,人们进入茶庭以后就要忘却俗世中的烦恼、私欲,洗清心中的尘埃,露出自由的佛心。”[7](P152)千利休希望通过茶道营造一种礼敬、寂静的环境,使人们随时反省、自律,以期消弭纷争。他提出的“和、敬、清、寂”四字,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和”指人与茶事的自然融合,“敬”指敬爱之心,“清”源于禅宗的“六根清净”,“寂”即“本来无一物”。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都是紧密联系的。到了20世纪,日本茶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茶人们的发展,日本茶道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同时,茶道在平民中也逐渐普及。 中日茶道文化之异趣 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但在品饮方式上完全不同,对茶艺的诠释也各有千秋。日本茶道一举手、一投足的精心苦练,都是在追求禅境的寂灭与超越。“和中国那种旷达任性、不拘礼节的煮茗清谈式的饮茶风习恰好是相反的。”[8](P236)细观中国和日本茶道的发展轨迹,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二者同源殊途的原因。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药用到食用、饮用的过程,在历史上也曾受到佛教的影响。但中日茶道文化对禅的参悟之道并不相同。李泽厚指出,中国禅的特点是“由禅而返归儒道”[9](P191)。中国茶道伴随文人们的身影,他们将洒脱不羁、品茗悟道的逍遥的精髓融入了茶中。正如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中曰:“(饮茶)五碗肌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