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南大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宋明理学 第3课 探究一:何为“理”?何为“理学”? 心安理得 蛮不讲理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理直气壮 天理昭彰 强词夺理 理屈词穷 知书达理 通情达理 伤天害理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材料四: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程颢 程颐 朱熹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核心) 程朱理学 2) “理”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即三纲五常。(道德观) 3)社会观:存天理,灭人欲 月映万川 材料五: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3)格物致知(认识论) 即通过实践、学习而明事理 陆王心学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发明本心”可得到天理。 陆九渊(南宋):号象山居士,心学的开创者。 1)心是宇宙万物本原(核心) 2)认识论-----内心反省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吾 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 人人都有良知,良知即天理 3) 认识论:提出“致良知”(核心)和 “知行合一” 王守仁(明朝):号阳明先生,心学的集大成者 探究一:何为“理”?何为“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 学。 道 佛 儒(根本) 目的 探究二: “理学”因何而生 ? (探究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背景一:五代战乱,“君权神授”的观点受到冲击,士人忠君思想动摇。 江 南 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孙悟空向车迟国国王说的“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材料三 背景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道的挑战。三教合一的趋势使儒学部分吸收了佛道的理论。 探究三: “理学”往何处去 ? (探究理学对时代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和刻本《朱熹伊洛渊源录》日本庆安2年(1649) 朝鲜?木刻本《竹溪志尊贤录》 和刻本《王阳明传习录》日本明治45年(1912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朱熹《四书集注·中庸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 《二程遗书》卷十八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朱熹:“敬者,主一无适之谓。”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敬字工夫,乃是圣门第一义。” 社会人的底线,源自内心和外力的双重约束,外力表现为制度规则,而内心的约束,其实就是来自于“诚”与“敬”。 诚,“发于精诚,不欺人,不自欺。” “不欺人”源自“不自欺”,说到底,还是君子慎独,从哲学解释,归宿于道德诉求。 学习做人应守诚信,要讲这样的大道理谁都明白,但为何要“诚”?在完整的古代哲学体系里:“天理”的信徒因对“天理”怀有敬畏之心,故诚信敬意,约束自我。但对于“天理”很茫然的听者们,既不认可,也不敬畏,又有何必要谨守呢? 其中的逻辑其实不难理清,问题在于你是否有令你敬畏的信仰。 所以,“诚”为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