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省肇庆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广东省肇庆市2013-2014学年高二第一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A.儒家 B.法家C.墨家D.道家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
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属于
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
①三纲五常 ②因行称义 ③天赋人权 ④君权神授
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④
4.《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下列文献,不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
A.《诗经》 B.《春秋》 C.《礼记》D.《四书章句集注》
5.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故“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黄宗羲
A.反对儒家学说 B.痛恨君主专制 C.鼓吹君主集权 D.倡导君主立宪
7.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主要是因为
A.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它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唯一表现形式
C.它起源于北京地区 D.它被誉为“百戏之祖”
8.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
9.“(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思想 D.“兼容并包”
10.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
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
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11.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
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
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12.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
孔丘,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3.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
动的认识侧重于
A.社会变革 B.政治革命
C.思想启蒙 D.文化复兴
14.右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走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
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D.流动作战,袭击国民党后方
15.抗战胜利前,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共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
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
是指
A.维新思想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