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高中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备课精选4-1《整体的调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3.结合课本素材,深挖文化内涵 “总有一种期待”包含无限的诗意,是闺中之人的期待还是文人墨客的期待?或是英雄人物的期待?而“总有”二字笃定坚守。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操的《短歌行》、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论语》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郑愁予的《错误》等,哪一篇文章不是表现一种期待呢?因此,得出“因为笃定期待,所以永远感人”“期待让诗文流传”等立意。 虽然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却拥有巨大的写作空间。考生既可以写身边人身边事,抒发真情实感,又可以写古人故事,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写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矛盾中的反思,最大限度地发掘出题目所蕴藏的潜在意蕴。 (三)素材航标 在“总有一种期待”这一考题下,可选用的素材很多。比如已故作家史铁生的母亲一直期待儿子生命意识的回归;比如王国维笔下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如苏武牧羊梦回大汉。还可以写父母期待自己的超越,自己期待家庭的和睦等。也可以用王维的《山居秋暝》里优美的意境为依托,书写人类期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可以引用《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期待大同社会。 (四)优秀例文 总有一种期待 四川一考生 总有一种期待,像山谷里流出的淡绿色的风,清凉了燥热的灵魂;总有一种期待,像书页里淡蓝色的雏菊,芬芳了历史的书简——那是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 期待,是执著的信念与坚持,是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无论是在宇宙洪荒的时代还是歌舞升平的岁月,这个世界总有一种期待,我们期待良知与正义,有了这样一种期待,明天就有了奔头,社会就有了希望。 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 索尔仁尼琴,我看见你执著的目光。 当你流亡漂泊数年,重回阔别的故土,步下飞机,年逾七旬的你艰难地俯身,掬起一捧故乡的泥土,深情地说:“我们期待真话,一句真话比全世界的分量都重!”真话,唯有心怀良知与正义者才敢于说出!真话,是你毕生的期待。为了这样一种期待,你以身作则,不惜直言顶撞斯大林。八年牢狱,磨不去你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驱逐出境,逐不动你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 当历史一声浩叹,“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永远闭上了双目,你那无论艰难险阻永不放弃的期待将永驻世界。 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 老舍,我读懂了你不屈的灵魂。 当你遭到社会的误解,当你走近小孙女,摇动着她的手,“跟爷爷说:再——见!”从此,再也不见你的身影,我的泪模糊了双眼,你用生命诠释着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临走前,你说:“国家是理解我的,主席是理解我的。”是的,你的期待是正确的,良知与正义将为你平反。 老舍,用生命在期待! 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 当“瘦肉精”“染色馒头”刺痛了社会的神经,温家宝总理高呼:“我们期待着人民道德的回归。”道德的回归源于良知与正义的坚持,因为这样一种期待,国家将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坚信,在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必将变为现实。 总有一种期待,像灯火阑珊处点亮的小橘灯,温暖了心灵,照亮了黑暗。 那是,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有了这种期待,明天就有了奔头,社会就有了希望。 无论艰难与否,我们总有,一种期待。 【精彩点评】 1.立意高远,胸襟开阔。考生以现实为标靶,尤其以食品安全为出发点,站在全社会的制高点反思社会道德的缺失,洞察到良知和正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可谓振聋发聩。2.结构清晰,一气呵成。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总有一种期待……那是我们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在随后的索尔仁尼琴、老舍、温家宝总理等例证中都用独句段显豁地强调“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的立意。结尾再次点明主题,呼应开头,做到了首尾照应,足见考生驾驭考场作文的高超能力。 3.材料丰富典型,说服力强。文章选取的“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以及老舍先生的例子十分典型、新颖,能从众多类似材料中脱颖而出。文章结尾部分,考生针对“瘦肉精”“染色馒头”的现实问题,用温家宝总理的话作理论论据,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和说服力。 1.东坡先生三改诗稿 何蘧曾在文忠公(欧阳修谥号)的孙子欧阳望之那里,见到东坡先生的几篇诗稿,有一首和欧叔弼的诗句“渊明为小邑”,继而圈去“为”字,改成“求”字,又接连涂去“小邑”二字,改作“县令”,前后总共改了三次才成为人们看到的诗句。至于“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的诗句,最初为“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要是用最初的诗句定稿,难免遭到后人的非议。看来即使是大手笔,也不会一时笔落定稿,而是不厌其烦地修改。 2.“湿”字难找替身 杜甫是历史上有名的诗歌语言锤炼圣手,他曾留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