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和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 对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作用.pdf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年8月第28卷第8期??Chin?Crit?Care?Med,August?2016,Vol28,No8 · 713??·
·论著·
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和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
对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作用
朱炜华? 万林骏? 万晓红? 王刚? 苏美仙? 廖庚进? 黄青青
,
650101??云南昆明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 , :
通讯作者 黄青青 Email hqqkm@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8.009
【 】
摘要 目的? 探讨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peakbrach)、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VIVC)对重症患者容量反
应性判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昆明
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有自主呼吸行机械通气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床旁便
携式超声仪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吸气末及呼气末下腔静脉直径,计算ΔVpeakbrach 和VIVC;分别于容量负荷试验
测量每搏量(SV),以VE试
(VE)前后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
验后SV增加值(ΔSV)≥15%作为有容量反应性的标准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根据受试者工作特
征曲线(ROC)确定ΔVpeakbrach 和VIVC判断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58例患者,有容量
反应组32例,无反应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呼吸机参数以及感染部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VE试验前比较,有反应
组VE试验后心率(HR)下降(次/min:95±18比103±21)、收缩压(SBP)上升〔mmHg(1?mmHg=0.133?kPa):
92±8比80±7〕,无反应组VE试验后中心静脉压(CVP)上升(mmHg:11±4比8±3,均P <0.05)。有反应组
ΔVpeakbrach?〔(15.4±4.3)%比(11.2±3.5)%〕和VIVC〔(18.6±4.1)%比(14.3±3.6)%〕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
(均P <0.05)。ΔVpeakbrach 评估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以≥13.3%为临界点时敏感度
为71.9%,特异度为80.8%;VIVC评估容量反应性的AUC为0.733,以≥19.25%为临界点时敏感度为53.1%,
特异度为88.5%。结论? ΔVpeakbrach 和VIVC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重症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 】
关键词 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 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 脓毒症;? 容量反应性
基金项目:云南省卫生科技内设研究机构项目(2011WS0104)
Measurement of brachial artery velocity variatio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variability to estimate fluid
responsiveness Zhu Weihua, Wan Linjun, Wan Xiaohong, Wang Gang, Su Meixian, Liao Gengjin, Huang Qingqing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101,
Yunnan,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Qingqing, Email: hqqkm@
【 】
Abstract 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accuracy?a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