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的发现及发展前景.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液晶的发现及发展前景液晶的发现及发展前景

液晶的发现及发展前景 液晶的来源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在研究胆甾醇的苯甲酯的性质时,观察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些酯类化合物受热融化后,首先变为浑浊液体,并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美丽色泽,继续加热升温,才转变为透明液体。莱尼茨尔感到十分困惑,为了探究其内在原因,他写信给德国物理学家莱曼,并为他提供了实验样品,莱曼对样品做了细致的测试,他发现这些化合物受热融化后所呈现的混合中间态不仅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同时还具有晶体所特有的各向异性特质,因此,莱曼讲这类化合物命名为液晶。 液晶的定义:液晶态是为物质的一种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状态,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也保持着晶态物质分子的某些有序性,体现晶体的各向异性。液晶是处于液晶态的物质 液晶的结构 大多数液晶物质是长棒状的或长条状的。这些长棒状分子的基本化学结构如下: R-苯环-X-苯环-R,它的中心是一个刚性的核,核中间有一桥键-X-。例如,-CH=N-;-N=N-;-N=N(O)-;-COO-等,两侧有苯环或者酯环,杂环组成,形成共轭体系。分子的尾端含有较柔性的极性基团或者可极化的基团-R,-R’,例如,酯基,氰基,硝基,氨基,卤素等。 还有一大类液晶是双亲性分子的溶液。其一端是一个亲水极性基团,另一端是疏水非极性链,正壬酸钾就是一例。 液晶的分类 液晶以凝结构造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向列型液晶 液晶分子大致以长轴方向平行配到,因此具有一维空间的规则排列性,此类液晶的粘度小,应答速度快,是最早被应用的液晶。普遍的被使用于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及各类显示原件上。 层列型液晶 具有二维空间的规则性排列,各层间有一维的向性排列,一般而言,此类分子粘度大, 应答速度慢,比较少应用于显示器上,多应用于光记忆材料的发展。 胆甾型液晶 此类型液晶时由多层向列型液晶堆积形成,具有旋光性,因此具有非对称碳中心,因此分子的排列呈螺旋平面状的排列。面与面之间互相平行,而分子在各个平面上为nematic液晶的排列方式,由于各个分子面上的长轴方向不同,即两个平面上的长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当两个平面上的长轴方向相同时,这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被称为一个pitch.cholesteric液晶,它的长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会产生不同波长的选择性反射,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故常用语温度感测器。 根据液晶原在液晶高分子中的存在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主链型液晶高分子2.侧链液晶高分子.腰接型侧链液晶高分子4.混合型液晶高分子5.星形液晶高分子6.树枝状液晶高分子 按液晶形成的条件可分为: 1)热致型液晶:通过升高温度使结晶物质熔融后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形成液晶态的物质。2)溶致型液晶:通过加入溶剂使结晶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形成液晶态的物质。3)压致型液晶:通过施加压力使结晶物质在流动态下呈现有序结构的物质。 液晶性能 液晶具有光学各向异性,沿分子长轴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于沿短轴方向上的折射率。 高分子液晶的流变学特性。 1高浓度下的低粘度 ,举例如PPTA: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 PPTA是一种完全刚性主链高分子液晶,其液晶溶液的粘度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大。出现了一个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 2低剪切力下的高取向度。剪切力较小时,液晶态溶液粘度的下降幅度大于一般高分子溶液,说明液晶内流动单元更易取向;当剪切力大到一定值后,溶液的粘度只和溶液浓度有关,因为在高剪切力下,液晶态溶液和一般高分子溶液中的流动单元都已全部取向,差别消失。 关于研究液晶的历史 1850年普鲁士医生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等人就发现神经纤维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种不寻常的物质。 1877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Otto Lehmann)运用偏光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液晶化的现象。 1883年3月14日植物生理学家斐德烈·莱尼泽(Friedrich Reinitzer)观察到胆固醇苯甲酸酯在热熔时有两个熔点。 ??液晶显示屏 1888年莱尼泽反复确定他的发现后,向德国物理学家雷曼请教。当时雷曼建造了一座具有加热功能的显微镜去探讨液晶降温结晶之过程,而从那时开始,雷曼的精力完全集中在该类物质。 1888年出版《分子物理学》,这是对这段时间他在材料物理领域知识的总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显微镜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晶体显微镜和用它所作的观察。 20世纪化学家伏兰德(D. Vorlander)的努力由聚集经验使他能预测哪一类的化合物最可能呈现液晶特性,然后合成取得该等化合物质,于是雷曼关于液晶的理论被证明。 1922年法国人弗里德(G. Friedel)仔细分析当时已知的液晶,把他们分为三类:向列型(nematic)、层列型(smecti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