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七里海形成和演化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七里海形成和演化 七里海,一个让人魂萦梦绕的名字。到底七里海何时形成,如何演化?又何时为何称为“七里海”?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作出回答。 一、七里海形成的地质背景 地质和地貌是构成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在中生代中晚期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七里海地域所在的华北地区发生了“燕山运动”,运动在北部地区的地壳上产生了东西走向的深大断裂,断裂北侧的地壳开始抬升,断裂南侧的地壳则表现为下沉。后来在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中,继续表现出明显的升降差异, 断裂带北部形成燕山山脉,断裂带以南山峦起伏的地区则一边沉降、一边接受来自山区河流的沉积物的堆积,数千万年后终于被巨厚的新生界的松散沉降物所覆盖,形成了埋藏于数千米之下的“古潜山”,而地表则形成了广袤的大平原。 就本地区大的方面来说,地质构造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上。具体七里海地域位于次一级构造单元的潘庄凸起和北塘凹陷之间的桐城断裂等构造上(见图1)。新生代开始下沉,沉积盖层厚度近3000米。 这里从地貌成因上看属于海积冲积平原,它的形成是海洋沉积和河流沉积共同作用完成的,其中古黄河、白河、潮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沉积作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海洋泻湖的形成到淡水湖泊的演化以及人类的开发 距今约8000年前的全新世,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海浸叫“天津海浸”。当时的海岸线深入内陆几十公里,相当于现代海拔8米高的地方。 距今于约5500年前,海水开始后退。在海退成陆过程中,发生过几次相对稳定的停顿,每次停顿约1000年左右。这时,由于河流的淤积与海浪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好几道垄岗高地和高地两侧的古海岸。经科学工作者王宏先生等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在天津东部平原发现了八、九道以牡蛎礁为标志的古海岸遗迹。这些遗迹与现代海岸线基本平行,其年代由北而南自内陆向沿海依次排列。其中前七里海和后七里海之间的一道为第Ⅲ道牡蛎礁堆积,距今的年龄为5800~4067年(见图2)。这些垄岗普遍高出两侧平地5~ 6米。在这些垄岗形成的同时,内侧的洼地便形成为古泻湖和碟形区。距今4000年左右,形成西起现在西塘坨西岭,往东经东塘坨、俵口、落藜坨、后辛庄,至岭头村所在的横贯东西绵延数十里的垄岗高地,本地俗称为“五福岭”,而本垄岗南北两侧现在的前、后七里海,当时就是古泻湖。后来海水继续后退和陆地不断抬升,致使海洋泻湖逐渐演化成为淡水湖泊。 关于五福岭,本地至今仍流传有句古语:“南有五福挡海水,北有长城挡鞑兵”,说“五福岭”是当年秦始皇所筑。清初顾祖禹8处均为战国至汉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地。文化层深约0.4至2.0米,暴露遗物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三种,有釜、罐、盆、豆、甑残片,绳纹板瓦,筒瓦,五铢钱、陶仿玉壁、铁块,并有少量贝壳散布。还有,后七里海北岸,由潘庄、大海北、小海北至桐城一带的垄岗上,遗址有七处,均为战国至西汉遗址。以上这些古文化遗址历史跨度大,文化层深厚,证明了我们的先民从那时候起,就已经在这里从事渔猎、农耕、制盐等生产生活活动。并经过战国时期和秦代的开发,到了西汉年间,作为退海之地,已经人烟辐辏,成为了富饶之地,虽然不会有多少剩余产品,但也应该自给自足。这样的历史,在这里从战国至西汉末年存在了约400余年。 三、雍奴薮超大沼泽的形成与历史的隔断以及称为大河油淀 400年后的西汉末年,距今最近一次海浸发生,海平面在相当现代4米等高线以下均被淹没。海进人退,这一带又恢复到原始的荒凉状态。 据汉书记载,公元前48年,“元帝初元元年……其五月,渤海水大溢”(《汉书·卷二十六》)。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秋七月,诏曰:……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汉书·卷九》)。北海也就是渤海。“王莽时,……大司空掾(大司空的属员)王横 言:‘……海水溢……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汉书·卷二十九》)。可见当年灾害的规模是相当之大,因而这一地区又成为一片汪洋,一度断了人烟(见图3)。直到东汉晚期(公元167年)海溢才渐平复。也就因此,才有后来的超大型沼泽“雍奴薮”。 到南北朝时期《水经注》载:“鲍丘水……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迳通”。雍奴者,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水经注疏·卷十四》)。薮者,长满水草少水的泽地。淀者,浅水的湖泊。当时的范围包括现天津市区、宁河及静海两县全部、宝坻大部及武清东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大约三、四千平方公里均为沼泽环境,海淡水交汇乱流,潮汐涨落往复,可谓超大沼泽。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期,致使六、七百年的生产凋敝,人迹罕见,也就导致了本地区的人类文明历史隔断了七、八百年。 当时七里海的前身为九十九淀之一,处于雍奴薮的中心位置,称为“大河油淀”。1913年出版的白月恒先生所著《燕赵水利论》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