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连续梁按弹性理论跨梁内力系数及弯矩分配法
附表25:等截面等跨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内力系数(五跨梁)。
弯矩分配法(弯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刚架及举例)
一、名词解释
弯矩分配法在数学上属于逐次逼近法,但在力学上属于精确法的范畴,主要适用于连续梁和刚架的计算。在弯矩分配法中不需要解联立方程,而且是直接得出杆端弯矩。由于计算简便,弯矩分配法在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中应用很广。
(一)线刚度i
杆件横截面的抗弯刚度EI被杆件的长度去除就是杆件的线刚度i:
当远端B为固定支座时,对于A点处,AB杆的转动刚度;
当远端B为铰支座时,对于A点处,AB杆的转动刚度;
当远端B为滑动支座时,对于A点处,AB杆的转动刚度;
当远端B为自由端时,对于A点处,AB杆的转动刚度。
连续梁和刚架的所有中间支座在计算转动刚度时均视为固定支座。
(二)转动刚度S
转动刚度表示靠近节点的杆件端部对该节点转动的反抗能力。杆端的转动刚度以S表示,等于杆端产生单位转角需要施加的力矩,。施力端只能发生转角,不能发生线位移。中的第一个角标A是表示A端,第二个角标B是表示杆的远端是B端。表示AB杆在A端的转动刚度。
(三)分配系数μ
各杆A端所承担的弯矩与各杆A端的转动刚度成正比。
称为分配系数,如表示杆AB在A端的分配系数。它表示AB杆的A端在节点诸杆中,承担反抗外力矩的百分比,等于杆AB的转动刚度与交于A点各杆的转动刚度之和的比值。总之,加于节点A的外力矩,按各杆的分配系数分配于各杆的A端。
(四)传递系数C
称为传递系数。传递系数表示当近端有转角(即近端产生弯矩)时,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因此一般可由近端弯矩乘以传递系数C得出远端弯矩。
当远端为固定的边支座或为非边支座;
当远端为滑动边支座 ;
当远端为铰支边支座 。
节点A作用的外力矩M,按各杆的分配系数μ分配给各杆的近端;远端弯矩等于近端弯矩乘以传递系数。
(五)杆端弯矩
弯矩分配法解题过程中所指的杆端弯矩是所有作用于杆端的中间计算过程的最后总的效果。
计算杆端弯矩的目的,是因为杆端弯矩一旦求出,则每相邻节点之间的“单跨梁”将可以作为一根静定的脱离体取出来进行该杆的内力分析。其上作用的荷载有外荷载,每一杆端截面上一般有一个剪力和一个弯矩,两端共有二个剪力和二个弯矩。这两个弯矩就是两端的杆端弯矩,既然它们已经求出,那么余下的两个剪力可由两个静力平衡方程解出。
(六)近端弯矩和远端弯矩
二、弯矩分配法的思路
在求杆端弯矩时,其主要的目标是:
(1)由于节点上有两根或多根杆件汇集,因此需确定每一根杆在维持节点不转动平衡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这需要用到分配系数μ以及与分配系数μ有关的转动刚度S、线刚度i、截面刚度EI等值。
(2)影响节点产生转动的力矩大小及方向。这需要涉及到单跨梁的固端弯矩,它的含义是:将每相邻节点之间的杆件视为一根两端支座为固定支座或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单跨梁,这样的梁在各种外荷载作用下的杆端弯矩叫做固端弯矩。
两端铰支的单跨梁无固端弯矩,即两端铰支的单跨梁的两铰支端的固端弯矩为零。只有固定端才有固端弯矩,铰支端的固端弯矩为零(单跨梁)。固定端不允许转动所以产生固端弯矩,而铰支端允许转动不产生固端弯矩。
三、弯矩分配法的运算步骤
连续梁或刚架弯矩分配法运算过程:
(1)求各杆件(梁或柱)的线刚度i、杆端(梁端或柱端)转动刚度S和分配系数μ(对于刚架,参加分配系数计算的不仅有梁,还有柱)。
(2)根据各个“单跨”梁或柱的荷载情况和支座特征查表求出各“单跨”杆件在杆端的固端弯矩。这里需注意的是固端弯矩是带符号的,可以用“左负右正”四个字来帮助记忆。即对每一“单跨”梁而言,左端的取负值或零,右端的取正值或零。当“单跨”的边支座为铰支座时,它不能抵抗杆件的转动,所以边支座为铰支座时的=0;但对于所有非边支座,则一律视为固定端支座。
(3)将与同一支座相连接的各杆的固端弯矩取代数和后反号按分配系数分配到与支座相连的各杆杆端。这一步的注意点是将固端弯矩代数和反号再分配。
(4)将分配得到的弯矩视该节点各杆远端支座特征决定是否向远端传递。这种分配、传递将可能进行多次。这种次数只要进行的足够,从理论上讲将可以达到任意要求的精确度。但是工程实践上则只要进行2~3个循环即可满足正式结构设计的要求。
(5)将上面四步运算之后的与同一节点相连的每根杆件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传递弯矩分别求代数和,即为各杆的杆端弯矩。这一步的注意点是与同一支座相连的各杆的杆端弯矩代数和必定为零,否则说明计算上有错,或尚需进一步分配、传递。
静定结构的内力只按静力平衡条件即可确定,其值与结构的材料性质和截面尺寸无关。超静定结构的全部反力和内力如只按静力平衡条件则无法确定,还必须同时考虑变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