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引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
计数。仅据多民族的贵州省调查,除了大的节日活动以外,平均每天总有若
干个村寨在过各种各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活动的参加者,少则几百人,多则
上万人,甚至十多万人。每逢节日,人们总要盛装打扮,置办酒宴,歌舞欢
庆。有的还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式或宗教活动,其内容丰富多采,情趣盎然。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
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日,大
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
日等六个方面。这些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
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
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尽管各民族的节日在日
期、内容、意义、过节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稳定性、群众性、
民族性和传承性的共同特点。不少民族节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经
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
进一步挖掘的文化宝库。
民族节日是人们休养生息、庆贺丰收、欢乐愉快的时刻。岁首年尾,大
忙前后,生产空隙往往是过节的日期。各族人民在节日中,一般要打扫环境,
改善饮食,纵情歌舞。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使
得长期处于辛勤劳动的农、牧、猎民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节日正像生活中的
维生素一样,为平凡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使劳动者通过节日活
动,更加精神饱满地参加生产劳动。
民族节日是了解民族生活方式的窗口。由于民族节日荟萃了民族传统和
习俗的精华,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集中看到这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歌舞
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使人们对民族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民族节日也是学习民族传统的课堂。年轻人通过参加多彩的节日活动,
对本民族传颂的英雄,崇敬的祖先,适时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世代留传的传
统文化等,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参加节日活动,使青年人获得了对
本民族传统伦理、悠久历史、应对礼节、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教育,学习到
平时生活中所吸收不到的内容。尤其在一些过去既无文字,又无学校的民族
中,更不能低估节日活动的教育作用。
民族节日还是保持和调节人际关系,增进民族内部凝聚力和加强民族之
间亲近感的重要纽带。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各地村寨,因生产繁忙和交通不便
等原因,平时很少联系,一般只有通过节日才能互相走访团聚。这不仅可以
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
力。由于过节期间也有其他民族的群众前来参加,大家互致祝贺,共同欢庆
节日,大大加强了民族间的亲近感,对促进民族团结起了良好的作用。
到了近代,民族节日还是加强我国各民族同海外侨胞与各国人士友好往
来的 “桥梁”。少数民族欢度佳节,总会吸引众多中外游客观光。他们的到
来,不仅有益于扩大相互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而且对当地的
运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乃至民族经济的繁荣,也会有所促进。
在民族节日的发展中,共同性越来越多。随着民族间交往的增加和互相
影响,有的民族节日已成为附近几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共同欢度的节日。而随
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提高,节日中的消极因素也会不断减少,从内容到形
式将更加健康,更加丰富,使民族节日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编者献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
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
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
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
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
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
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 (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 (包括壮、满、蒙、回、
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
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
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