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修订.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四首修订

《春 望》 我读《春望》 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一、音读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春望》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如:国、烽火、家书、浑、 胜、簪 二、义读 四、美读 1、独立赏析诗歌,在书上作批注; 2、小组成员交流批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小结:   诗人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触景伤怀,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感情。 背诵诗歌 (二)泊秦淮 李杜: 李白、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 李杜,小李杜 《泊秦淮》写作背景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如“笼”、“犹”等。 3.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 4号: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3号:义读,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2、1号:美读,选择一句话进行赏析,体会诗境。 思考 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 小结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被誉之为绝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背景: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请结合情景,对你的邻居读读诗歌,说说诗意,猜猜主旨。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68岁的我(陆游)闲居在农村。农历十一月四日夜,突然狂风暴雨…… 我猜测这首诗的主旨是…… 小组合作 小结   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过零丁洋 文天祥,字宋瑞,吉水人(今属江西)。 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自主学习 1.自学本诗,了解诗意。 2.思考: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交流诗意,讨论问题。 小组合作 诗人以 “风飘絮”比喻国家无可挽回的败局; 以“雨打萍”比喻个人政治生涯一生浮沉。 这一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小结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