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分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分析

《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 组成文章不可少。 意思未完用逗号, 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 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 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 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 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 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 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 文章清楚都称好。 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信念情感。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感知“弱小”的含义是有难度的。我们开课可以通过出示大树、小草、老虎、小兔等图片或课件,让学生辨认比较“强大”与“弱小”,感知“弱小”的词意。接着出示 课文的图片或课件,让学生辨别比较一家四口人中“谁是最弱小的”。(学生一般都认为五岁的萨沙是最弱小的。)师趁势切入:“萨沙他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故事。” 学生自由朗读后回答问题。师揭题:是呀,尽管草儿对于大树而言,是弱小的;花儿对与大地而言,是弱小的;我们小孩对于成人世界而言,是弱小的。但是,假如有人要说我们是最弱小的,我相信,同学们肯定跟萨沙一样,坚决地对他们说——“我不是弱小的”(学生齐说,教师板题,齐读题目)是不是最弱小的,单靠嘴巴来说是不行的,关键是用行动来证明。小萨沙是通过什么事来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形象感悟“强大”与“弱小”,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语言质朴,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教这课时小主人公卡罗尔的立场是很喜欢那些猫的,但现实里可能有孩子和卡罗尔父母一样不喜欢,如果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我们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人体会,不能牵强。 第9课《日月潭》的识字教学设计:几年前我在上此课的生字时巧用课件标注出隔着海峡的大陆和台湾,水里藏着带生字的石头,学生认读准确一个生字石头就露出水面,从大陆延伸至台湾岛,最后认完生字两岸就连上了,即完成了生字教学又突出了课文主旨,效果不错。 第10课《葡萄沟》是经典课文,我校一位老师上课前就在黑板贴满仿真葡萄创设情境,一上课带上特地借来的哈萨克族的帽子以新疆导游的身份引领孩子们学习,让孩子们赏葡萄、说葡萄、吃葡萄、赞葡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该课的使用跨越时间和空间,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使语文课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也更精彩和生动! 本册第2课和17课都是古诗教学内容,我们可尝试打破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以学定教。 第21课《画家和牧童》讲述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为好友作画,当所有的人都在夸赞这幅画的时候,一个牧童却勇敢地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众人夸画片断是重点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学习:  (1)读,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商人和教书先生对斗牛图的称赞体会画家技艺的高超。  (2)比,比课文用到的夸赞、称赞、赞扬三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知道表达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语避免重复,在今后的说话和写话中向作者学习。  (3)说,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解、积累、运用,层层递进的语言文字训练。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23课《三个儿子》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即可。 25课《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我想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原来的画与改后的画的比较,更能直观的让学生感受意外的收获,从而有助于学生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