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备考:高考数学课标卷特色及启示研讨.ppt

2016年高考备考:高考数学课标卷特色及启示研讨.ppt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向量两个基本特性(平移不变自身、数乘不变共线)可确保基本定理成立。 从而保证了不论在一维、二维、三维空间中,只要选定“基底”,就可以由基向量线性表示任意向量,实现了解决几何问题的完备性。 问题3 如何认识向量的整体运算与“坐标运算”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 两者之间是基向量“规范与否”的关系,并无本质区别。 基向量规范化--模长取1,两两垂直。 分离出基向量系数,完成任意向量的(直角)坐标表示。法则,如没有基向量的规范化,两个基向量系数构成仿射坐标。 两者联系的好处: (1)向量坐标化,(一维坐标,二维坐标,三维坐标),利用向量运算,推得坐标运算法则。与熟悉直角坐标系联系起来,降低陌生感。 (2)求向量数量积的两种方法的沟通,可求两向量夹角,弥补了向量无旋转变换的不足。 问题4 如何认识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共性” ? 向量法-----“三步曲”(类比解析几何) (1)(凭借基本定理)几何线段转化为向量; (2)(凭借算率、法则)进行向量运算,研究线段之间的关系,如模长、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向量几何(不依赖坐标系)与解析几何并行不悖,都是基于“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产物”。 问题5 向量有哪些计算优势? 向量计算优势有四: (1)数乘不变共线圆满解决了“平行”和“三点共线”的相关证明问题,只需证明方向向量的数乘关系,比解析几何证明斜率相同或点在线上方便; (2)数量积为零等价于“垂直”,圆满解决了“垂直”的相关证明问题;有时比斜率之积为-1好用; (3)数量积运算(映射)的不封闭性,解决了模长(两点间距离)的计算问题,自身相乘=模的平方,这是向量几何中求距离的独门绝技,与勾股定理一致; (4)用向量的坐标形式完成数量积,与定义式两种运算结果的沟通,解决了两向量成角问题。 利用向量证明共线问题 例3 若四面体两对棱垂直,则第三对棱也垂直。 已知AB⊥CD,AC ⊥BD, 求证:AD ⊥BC. 证明:如图,取向量a,b,c为基底, 则由AB⊥CD得a(c-b)=0,即ac=ab. 同理,ab=bc.所以,ab=ac=bc, 所以,c(b-a)=bc-ac=0. 所以AD ⊥BC。 6、课标卷考查逻辑能力有特色 2014新课标Ⅰ理14.甲、乙、丙三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B,C三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但没去过B城市; 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 丙说:我们三人去过同一个城市. 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 . 解法分析:甲说没去过B,乙没去过C,三人同去过同一个城市,∴三人同去过A,∴乙至少去过A; 若乙再去城市B,甲去过的城市至多两个,不可能比乙多,矛盾!由此可判断乙去过且仅去过A城. 7、选填题的压轴题特色分析 重要启示:在∠OMN≥450时,圆上存在符合条件的点,是非逻辑的、直觉的思维!说明课标卷的新理念。 特殊化、极端化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对称观点在解题中的运用 课标试卷的整体评价: (1)数学试题稳定,知识点分布均匀、合理,不偏不怪,基本题比例较高,对数学中等的考生,只要训练得法,考120分左右,不是很高要求。 (2)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基本计算、数形结合、逻辑判断、直观感知、一般与特殊的转化等能力的合理考查。对课堂教学有素质教育导向。 (3)难题始终稳定在导数题上,有利于升学后进一步学习。 二、对当前复习实效的思考及两条对策 一个令数学教师尴尬的话题: 一方面,全国数学试题稳定,基本题比例较高,对数学中等的考生,只要训练得法,考120分左右,不是很高要求。 另一方面,不要被少数优质校遮蔽双眼,大面积复习效率不理想,容易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情况严重。平均分距120分相差甚远。 造成这样局面是何原因? 其一,高三一年复习难易无层次, 一、二轮复习繁简无区别,复习资料差异不大反复用。 其二,概念复习罗列化,没有通过复习实现逻辑化、结构化,导致基础不牢,无法实现思想方法调控解题策略的稳定状态,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解题能力。 其三,解题训练表面化,一味练难题,强化模仿,“夹生饭”反复炒,同类问题反复错; 强化题型作用,知识结构、思想方法难以把握,题型一变,束手无策。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从宏观上谈两点对策。 对策之一: 区分不同轮次复习的功能 复习好比“盖大楼”. 第一轮复习的功能相当于“打地基” 通常“打地基”要干什么? 侧重整体布局,构建知识网络, 强调知识的结构性把握, 克服“见木不见林”弊端。 如何实现这样的预期?有如下要素 强调用主干问题反映基本规律、思想方法 控制难度,降低综合性, 深化概念的理解,落实通性通法, 帮学生树立“战略上藐视敌人”的信心。 第二轮复习的功能相当于“建主体” “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