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能工巧匠的中国制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孵化能工巧匠的中国制度.doc

孵化能工巧匠的中国制度   工匠精神并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而是需要建立一系列产品质量制度来慢慢培育,并形成工匠精神的内在传统。如果没有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与匠人传统,所谓的“工匠精神”便是空中楼阁。今天我们呼唤“新工匠”,也离不开制度的培育、工匠传统的孵化。   北京故宫曾展出一次特殊的明代景德镇瓷器,展出的一半明朝瓷器居然是用瓷碎片拼接出来的。原来,这批瓷器在景德镇官窑烧出来之后,由于存在瑕疵,被工匠砸碎了,埋入地下,直到今天才被考古学者发掘出来,并经专业人员用特殊工艺将一小块一小块碎片拼接起来,恢复原样。   如今这些复原的明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已成为具有特别价值的珍品,有的甚至比完整无缺的文物还要珍贵。其中有一件“斗彩鸳鸯莲池纹盘”,原是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的创新品种,只因为出窑之后工人发现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便被砸成碎片。经过复原,它又光彩夺目,成为传世的“孤品”。   景德镇官窑为什么要将这些在今天看来无比精美的瓷器砸碎?就因为按当时苛刻的质量标准,这些瓷器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瑕疵,所以必须砸掉,以保证问世的每一件瓷器成品都完美无缺。   什么叫做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我觉得这便是。   有些人总说,跟欧洲、日本的工匠传统相比,中国缺乏那种追求极致的产品质量的工匠精神传统。此说明显是偏见,我们完全可以反问:如果中国缺乏工匠精神传统,那么,那么多不论在美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与伦比的传世瓷器、丝绸、宋版书、漆器、金银器、古典家具、建筑物,又是从何而来?难道是中国古代工匠们漫不经心制造出来的?   事实上,传统中国不但代有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而且很早就发展出一套维护产品质量、夯实工匠精神的制度,其中可圈可点者有两个:“勒名制”与“国家质量标准”。 勒名制   所谓“勒名制”,是指国家强制工匠在他们制造的器物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溯制造者的责任。这叫做“物勒工名”。据说早在春秋时,就已经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吕氏春秋》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以情。”唐朝时,“物勒工名”写入唐律,是一项强制制度,凡制作兵器、陶瓷、漆器、金银器、建筑器材等等,工匠都必须在他们制造的产品上勒刻下名字,表示对产品质量的担保。   让我讲述一个小故事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宋代推行的产品“勒名制”。宋徽宗年间,宰相蔡京当权,为了将反对新法的保守派大臣永远打倒,他列了一个黑名单:上面都是宋哲宗元?v年间当政的大臣姓名,称“元?v党人”。蔡京要求各州县都必须将“元?v党人”的姓名刻在石碑上,公示于天下。   但在勒刻“元?v党人碑”时,受到了一些抵制,比如在长安,一个叫做安民的碑工被官府征用来给“元?v党人碑”刻字,安民拒绝了,因为在当时的舆论中,很多“元?v党人”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人们不希望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示辱。   但官府强迫安民必须刻碑,不然的话就拿他治罪。最后,安民没办法,只好“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即批准他免予“勒名”,否则,他坚决不刻石碑。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两点:第一,在宋代,工匠刻碑,也需要“勒名”,以表示对这场石碑的质量负责;第二,当时的工匠对产品上的“勒名”非常在乎,因为“勒名”代表的是一名匠人的信誉。安民不愿意“勒名”,是因为他知道,替蔡京刻这“元?v党人碑”,会给他的人生带来耻辱,损害他的信誉。   珍视匠人的信誉,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的体现。   这种珍视自己信誉的匠人精神,在“勒名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商标”的制度。“勒名制”开始施行时,只是强制性的责任认定,但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它使一部分优秀工匠的名字脱颖而出,成为获得广泛信任的品牌。当品牌形成之后,拥有这一品牌的工匠就会一改被动的“物勒工名”,而主动在自己制造的产品上留下独有的标志,以便跟其他人的同类产品区分开来。于是“商标”便产生了。   今天我们从出土的宋代铜镜、银锭、漆器以及宋版书籍等文物上,都可以看到制造者留下的标志。这些标志,通常都是工匠出于防伪、品牌宣传、信誉担保之考虑而主动留在产品上的,并不是单单为了应付官方的强制“勒名”要求。   比如宋代湖州出产的一些铜镜,铭刻有制镜的铺号,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真正石家念二叔照子”。照子,即镜子。湖州“石家念二叔”是制造铜镜的名家,也是宋代青铜镜商品的驰名品牌。之所以在“石家念二叔”前面特别加上“真”“真正”的字眼,是为了强调自己是正宗的“石家念二叔”品牌,有信誉保证。 国家质量标准   在宋代的建筑行业,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质量标准”。   这个建筑业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现在《营造法式》这部著作中。《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由时任大宋“中央工程院”(将作监)总工程师的李诫编撰而成,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