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良不反应.pptVIP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注射剂的良不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 临 床 对 策 主 要 内 容 中药注射剂介绍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根源 对策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中药制药工艺技术解析》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内、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中药药剂学》 (一)、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静脉注射 优点: 吸收快、起效快、血药浓度高 有效原形吸收完全,无首过效应 与肌肉注射比刺激性小,病人接受程度好 缺点: 没有生物屏障,所有成分直接进入血液,易引起溶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2、皮下给药:肌肉注射 药物成分经肌肉毛细血管吸收药物成分经肌肉毛细血管吸收,不经胃肠道吸收。 过去各地方批准的老品种多为肌肉注射液 优点: 有效成分原形吸收,药效作用也较快。 缺点: 生物屏障弱,可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刺激性大,易产生疼痛,患者依从性低。 (二)、剂型 小针剂(注射液):常用剂型,相对要求低, 成本低。 输液:增加剂型或需大容积药液,要求严、难 度高,价格高。 粉针:药液分装冻干(西林瓶直接冻干) 冻干粉分装(盘冻、粉碎、分装) 喷干粉分装(无菌喷雾干燥、分装) 成型技术要求较高,成本高。 液体制剂的小针剂、输液:一般需加热消毒,会对很多注射液的成分有一定影响,且贮存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固体制剂的粉针稳定性较好,但冻干前分装时除菌工艺要求较高; 对溶解度要求较高;且冻干成型有一定难度。 临床上粉针更易接受,主要是认为技术含量高,且稳定性好利于贮藏。 (三)、处方形式 有效部位注射剂: 静脉注射剂(有效成分含量80%以上) 肌肉注射剂(有效成分含量70%以上) 中药复方注射剂: 静脉注射剂 (有效成分含量25%以上以上) 肌肉注射剂 (有效成分含量20%以上以上) 单体中药注射液:单体成分含量90%以上以上 从产品质量控制上来说,单体、有效部位、中药复方依次越难控制。 从有效性上来说,不是前面优于后者。 但从安全性上,前者优于后者 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一)、长期忽略的ADR——中药ADR 中药比西药安全? UMC(1968~2002.6)共收到怀疑植物药引起的ADR报告共1500份,占全部ADR 285万多件的0.53% SDA-ADR中心10年收到与中药相关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报告总数的5%。 20世纪50年代ADR仅有26例,60年代147例,70年代398例,80年代2217例,而1991~1994年的4年内即达到3273例。 中国药学杂志 2000(增刊):6~10 近10多年来,我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不断增加 1960~1993年国内期刊的780篇文献共报告3009例中药不良反应,其中注射剂引起的仅占6.3%(不到200例)。 1994~2002年9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的193篇文献,就报道了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报告数增加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中药注射剂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自然加大了不良反应的出现频率。 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不良反应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患者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不良反应了。 第三,归功于我国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 1、国外对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