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君奭》是否为书信体滥觞之作浅论.docVIP

《尚书君奭》是否为书信体滥觞之作浅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尚书君奭》是否为书信体滥觞之作浅论

《尚书·君奭》是否为书信体滥觞之作浅论 梧桐清霜 关于书信这一文体的起源,目前学界有两大主要观点:一类认为书信源于春秋,《左传》中《郑子家与赵宣子书》、《巫臣遗子反书》、《子产与范宣书》为最早的书信类作品;另一派继承姚鼐的观点,认为书信源于周公告召公之文《尚书·君奭》,并且此文就是书信作品的始祖。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尚书·君奭》的行文特征在三个方面接近书信,语言对象单一,因事而发,感情真挚。但我们观察《尚书》的其他诰体如《康诰》、《召诰》、《无逸》,从语言对象,因事而发,感情三个方面完全符合上述特点。当年姚鼐持论,并未详述缘由,想来未作细致勘察。从《尚书》的诰体来看,它们的名字或依据告辞发生地,如《洛诰》;或依告辞的演说者,如《召诰》;或依据诰辞的对象,如《康诰》、《多方》、《多士》、《君奭》;或依据诰辞的中心内容,如《酒诰》、《梓材》、《无逸》等。由此看来,语言对象单一,因事而发,感情真挚都不是书信这一体裁所独有的文体特征,并不能以此作为《君奭》是书信散文鼻祖的有力证据。扬州大学朱岩在他的的博士论文《尚书文体研究》中,专门对《尚书·君奭》与书牍的关系作了梳理,现简介其观点: 仅从传世文献角度考虑,《尚书·君奭》可谓是中国最早的书牍。 首先,周代就已经出现了书牍。《周礼·秋官·行夫》云:“掌邦国传遽之小事美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旌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郑注云:“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其次,《君奭》与后代书牍类散文的一些重要特征相一致。 1单一的言语对象 2因事而发与思想交流 3诚挚的个人感情 朱岩先生关于《尚书·君奭》与书牍的关系是有代表性的,但其结论值得商榷。 首先,作者对周代就出现了书牍的判断证据不足。《周礼·秋官·行夫》云:“掌邦国传遽之小事美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旌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郑注云:“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行夫在周礼职官的大行人、小行人和司仪的下面,实为行人手下的具体办事的差役。考察其具体职责,《周礼今注今译》上说:行夫掌管各邦国无需行聘享玉帛之礼的福庆丧荒此类小事,乘车传达王命。出使时,必定持有旌节,途中遇有事故而耽误行程,但无论如何要达到目的地,完成任务。若在平时,接受行人的指挥,处理行人所吩咐的一些琐碎劳辱的事物。若行人为使臣出使他国,行夫担任“介”,行夫在行人出使时担任“介”,介在古代是客的随从,为客人行通传之事。考察《周礼》中,大行人和小行人的职责,并没有任何书牍的线索。倒是发现那时的使臣传达的多是口头言辞,并无书面材料。如《周礼·大行人》:“若有四方之大事,则受其币,听其辞。”《周礼·小行人》: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小客则受其币而听其辞……所以,行夫虽为通讯职官,但传达的多是口头命令,公文书信存在与否却无从稽考,这是其一。其二,如何判断《君奭》为普通诰体还是书信,考察是当面陈述还是凭书而传是一个关键问题。究其史实,确难考究,但我们能从《尚书·君奭》的行文中找出诸多线索。 其一,就全文来看,这篇文章显然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转述的,若是周公答复召公的私人信件,不会有开篇的“周公曰”和此后的“公曰”,说明这篇文稿和其它诰体一样,史官记录了周公和召公的谈话,召公的话周公有所转述,由于两人的意见并无分歧,可想召公对周公的述诰只有聆听。 其二,全文敬呼召公“君奭”或“君”达七次,加之“呜呼”这样的感叹词语显出鲜明的实景性,情境性。 其三,关于《君奭》里尊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周公在召公名字奭前加了敬称“君”也符合书信称谓的习惯,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后文省略召公名“奭”字,只呼对方为君,这种现象出现在周初古文里颇让人困惑。在召公名字前加敬称,透漏出怎样的信息呢?这要从召公的身世以及他与文王、武王、周公的关系去考察,与书信文体可能没什么关系。关于周公和召公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个谜。在《史记·燕召公世家》里,只说: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司马迁认为召公为周之宗室。至于召公和武王的关系也是不明了的。在《史记·周本纪第四》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风神农之后於焦……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封弟叔度於蔡。余各依次受封。 看这段文字尚父为师,周公旦为弟,独未标出召公奭与武王的血亲关系。我们再看《尚书·召诰》里,是怎样称呼的: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従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