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pptx
自读文本2 故都的秋课前预习导学目标导航1.把握故都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3.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主要作品有《故都的秋》《归航》《还乡记》等。2.探寻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基础导练1.识字注音(1)重点字潭柘寺(zhè) 椽(chuán) 平仄(zè)歧韵(qí)橄榄(lǎn)廿四桥(niàn)房檩(lǐn)(2)多音字2.辨字组词(1)嘶嘶叫 撕撕扯 厮厮杀(2)啼啼叫 谛谛听 缔缔结 蒂归根结蒂(3)缓缓慢 援援助 暖暖和 暧暧昧(4)蝉蝉联 婵婵娟 郸邯郸 殚殚精竭虑3.词语释义(1)歧韵:偏韵,不很正的韵。(2)潜意识: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3)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4)混混沌沌: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5)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6)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4.词义辨析(1)清闲·悠闲辨析:“清闲”是指清静闲暇,侧重指无事可做,有闲空。“悠闲”是指闲适自得,侧重指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判断正误:①著名艺人李连杰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甘清闲,用他创设的“壹基金”做起了慈善事业。(√)②戴花穿裙子等奇怪的另类行为,已经让你充分感受到斐济这个岛国的风情了,而飘扬在人们四周的高亢的歌声则完全带出了岛国悠闲逍遥的情调。(√)(2)萧索·萧条辨析:“萧索”是指荒凉冷落;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是指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②(经济)衰微,不景气。判断正误:①最近两年,随着年轻人对愚人节兴趣的减弱,“愚人”玩具市场也逐渐萧索了。(×)②对于春天的感觉一向寥寥,我更喜欢秋风沁骨的寒意,冬雪夜敲窗的落寞,感慨于它们的萧条和寥廓,似乎拓展了生命的深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要点导读1.课文以“故都的秋”为题,有什么含义?提示:“故都”两字点明描写的地点,还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2.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提示: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3.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提示: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1.第1、2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写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润、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提示: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声(静):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色(清):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味(悲凉):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3.第12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提示: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作业.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作业.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案.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 作业.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7课 启蒙运动 教案.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教案(第4周):复习1-2单元 第5、6、7课.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教案(第5周):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1.pptx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2.pptx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作业.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7课 短歌行 课件(共32张PPT).ppt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作业.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 课件.ppt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7课《短歌行》教案.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件( 22张)).ppt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作业.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案.doc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件 (35张).ppt
-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件(32张).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