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强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梅国强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梅国强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伤寒论》有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而柴胡陷胸汤(以下简称“柴陷汤”)出于何时、何书,未曾详考,见明·童养学篡辑陶节庵《伤寒六书篡要辨疑·卷之一》在探讨大、小柴胡汤证时云:“若按之心胸虽满闷不痛,尚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气填乎胸中,小柴胡加枳橘以治其闷,如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一服如神。”此即柴陷汤意。俞根初遗著,经徐荣斋整理之《重订通俗伤寒论》大抵依据陶氏书定名为柴陷汤(谓俞氏经验方):柴胡、姜半夏、川连、桔梗、黄芩、栝楼仁、枳实、生姜汁,属和解升降法。观其方,乃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炙甘草与小陷胸汤加枳实、桔梗而成,此虽与陶氏所言小有差异,然则如此加减,对外感疾病,痰阻于胃脘、胸膈者,似胜陶氏一筹。 何秀山按:“栝楼(仁)……善涤胸中垢腻,具开膈达膜之专功,故为少阳结胸之良方,历试辄验。”何廉臣按:“小陷胸汤加枳实,善能疏气解结,本为宽胸开结之良剂,俞氏用小柴胡中主药三味,以其尚有寒热也,减去参、枣、草之腻补;用生姜汁辛润疏利,亦善于化裁处。”观此,则陶、俞二氏用此方是为外感病立法明矣。笔者用其方诚宗俞氏法,即小柴胡汤中去参、枣、草、姜;小陷胸汤中枳实常用,而桔梗一般不用,以此为规矩,临证加减以为方圆。所治证则多为杂病,与陶、俞二氏不同,然基本理法则一。 小柴胡汤、小陷胸汤,为千古名方,亦当今临床之常用方,恕不繁言。笔者运用此方之临床判断标准如下:①发热,或恶寒发热,或往来寒热,或寒热起伏不定,或午后热甚,以其病有兼夹,故其寒热未可一言而终故也。②咳嗽、胸闷、胸痛、胁痛。③胃脘(或剑突偏右、偏左)痞结疼痛,或兼胸胁疼痛。④少阳或阳明经脉所过之处痠楚疼痛。⑤脉弦、缓、数等。⑥舌红或绛,苔白薄或白厚,或黄薄、黄厚。若属外感病,应具备第1条之某种热象,第6条之某种舌象,即可使用本方,若兼其他任何标准中的某一症状,则更为确切。若属杂病,则应具备第2、3、4条所述标准之一,同时与第6条之舌象相合,亦可使用本方。笔者临证多年,常用此方,思辨如下。 一、痰热阻肺,病兼少阳 小柴胡汤治在少阳,病位以胸胁为主,其有外感者,多有寒热现象,或见他症。小陷胸汤证,《伤寒论》记载过于简略,第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然依以方测证原理及后世运用经验,大抵属痰热阻滞中上二焦,故见证以胃脘(心下)、胸胁之痞结闷痛为主,或有咳嗽。小柴胡汤证见于《伤寒论》第96条、第236条,兹从略。而柴陷汤所主之证,当属二者之综合。 如张某,男,27岁。夏令突遇寒潮,正在旅途,无所回避,次日恶寒发热,体温39.2℃,自服感冒清之类药物,欲其速愈,而增量服之,汗出如注,惧而停药投医。体温虽降至38℃左右,而恶寒依旧,汗出不畅,3日如斯。咳嗽更为严重,白黏痰少许,难以咯出,胸胁痛,舌质鲜红,苔白薄,脉数。笔者以为病如小结胸证,然此证一般无寒热现象,而患者明显,当是病兼少阳。 问曰:既兼少阳,何不见少阳证?答曰:大汗之后,胸胁痛立见,仍发热恶寒,是少阳病已成也。《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第266条:“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观此,当无疑虑。或曰:既兼少阳证,何以不见往来寒热?答曰:一则病有兼夹,寒热难以典型,前已述及。再则《伤寒论》小柴胡汤证,除往来寒热外,尚有“身热恶风”(第99条)、“潮热”(第229条)、”发热”(第379条),可见临证之中,知常达变,最为紧要。 为透达六经辨证精神,不妨从另一角度思考,即表病经大汗之后,即使表证残存,决不可再用汗法;病者无阳明燥热可征,而三阴证与患者风马牛不相及,得非少阳病乎?此即为学者所称道之“排除诊断法”。辨证既明,故无掣肘之忧,径书方如下:柴胡25g,黄芩10g,法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浙贝10g,桔梗10g,鱼腥草30g,野菊花10g,百部15g,前胡10g。7剂。服2剂,则寒热已尽,咳嗽胸痛减轻,7剂之后,诸证豁然。 以上为外感证而使用本方,更有外感与杂病相兼者,其发病过程、彼此轻重,虽不相同,而原理则一。 二、痰热阻肺,久咳不愈 肺居胸中,少阳经脉循行于胸胁,若属痰热阻肺,少阳经脉为之郁滞者,除咳嗽而外,胸胁满痛,为必见之症,虽无寒热,此方亦为佳方。 如孙某,女,41岁。咳嗽多年,发作2月,经治不愈,症见咳嗽,吐白黏痰,尚易咯出,咽喉及气管有明显刺激感,胸闷,脉缓,舌苔白薄,质红。先以清热宣肺化痰为治,用药2周,不惟咳嗽不减,而胸闷及咽喉、气管刺激感加重。揣其原因,乃对胸闷等症失察所致。盖少阳经行于胸胁,而咽喉不特为肺之门户,亦为足少阳胆之使,能不兼顾?由是,改投柴陷汤加减:柴胡1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