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四 第5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docVIP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四 第5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四 第5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doc

《定风波》教案 【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2、体会本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鉴赏词作的方法。提高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了解作者 (1)、检查作业: 一千年前,曾有一人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是谁?他就是历经宦海沉浮,仍能笑傲江湖的旷世奇才苏轼。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我们学过很多首苏轼的诗词了,他就像邻家大叔一样时常微笑着与我们见面。那么,在你的眼中,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检查作业,一分钟演讲 “苏轼,你是……”。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2)、学生一分钟演讲 (3)、提供一组材料: A.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B.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 C.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梁衡《来生嫁给苏东坡》) D.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破突围》) (4)、导入课文: 这几段话都出自当代作家,学者之手,再次验证了苏轼的绝代无双。苏轼是旷世奇才,一生那样坎坷,可是他却活得那样潇洒,今天,我们就再通过他的一首《定风波》再一次走近这位诗人,了解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1)、诵读原则: 学习诗歌,三分鉴赏七分诵。读出了感情,那一首词就理解了七分。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朗读原则:1:要读准字音。2:要读出节奏(停顿、重音、语速、句调)3:还要读出情感。 (2)、指导节奏: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然后齐读一遍。指定一个学生读一遍,根据学生读得情况强调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一起听鲍国安的诵读录音。 听了专家的示范朗读,再一起合作,把这首词再读一遍。男生上阕,注意读出潇洒;女生下阕,注意读出平和。再次齐读一遍。读了这么多遍,又听了范读,一起来试背一遍。 (三)整体把握,初步鉴赏 (1)展示问题: 1、研读小序,小序交代了那些信息?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2)、解决问题: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讨论,然后各抒己见。预计学生们会想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字,“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醒”字,“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迎”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归”和“无”字。 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原文,看看作者最终想干什么?“归去”。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觉得“竹杖芒鞋轻胜马”,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能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阴晴多变 ;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能在风雨后觉得“山头斜照却相迎”。 (3)、内心探究: 1、“归”让你想到古代哪位诗人?想到陶潜。 2、苏轼的“归”和陶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