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知青城”的变迁.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青城”的变迁.doc

“知青城”的变迁   硝烟尚未散尽,戎装依旧在身。点一把荒火,照亮前进的征程;划一道犁铧,开辟崭新的天地。从此,荒原深处有了人烟,黑土地里萌生了新的希望。   1954年,伴随共和国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进军号角,一批铁道官兵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踏上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征程。他们在亘古荒原上开犁破土,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铁道兵军垦农场――850农场。   接踵而至的是成批的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他们从全国各地汇集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在这一进程中,6000余名城市知识青年的融入,使850农场因此成为那个历史时期较有影响力的“知青之城”。   知青,文明符号   1954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来到东北视察铁道兵归国部队和森林铁路施工情况。在铁五师师直机关和五十六团连以上干部动员会上,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号召,到北大荒去,建一个机械化的大农场。   同年9月,铁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率领5000余人前往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地,开展实地踏察,经过紧张的筹建,宣告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部队农场”。   1958年春天,10万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奔赴北大荒。在分配到850农场的1.2万人中,有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英雄、功臣模范,也有军校学员、军事技术人员。他们在当时极其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开始了向大自然的挑战。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广大城市青年志愿参加边疆农垦事业建设,很快成为当时850农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   作为专业军人的后代,原850农场副场长庞宝锁之子、农场基建部部长庞立军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知青的到来,不仅给当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农场带来都市文明,也传输了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他们对农场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北大荒的精神内涵。   农场职工许明丽在求学时代便受教于知青老师。   “中等身材、编着两根齐肩辫子、嘴边有一颗小痣,家长都说她的那颗痣是福痣,因为位置、大小与毛主席的那颗痣差不多!”许明丽清楚记得,这位名叫郑伯琳的女老师教起课来绘声绘色,脸上的表情特别丰富。   而每到农忙季节,郑老师就带着全班同学去农场的连队里帮忙拾麦穗。午休时,郑老师会给她的学生们讲故事,《一双绣花鞋》、《渡江侦察记》、《古刹钟声》……许明丽说她现在都能记得。   “那时候别说是电视,就连看场电影都费劲。知青老师都是从大城市来的,通过他们,我们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留守,即为担当   70年代末期知青返城政策落实后,850农场的知青大多离开了这片让他们留下太多回忆的土地。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至今仍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也始终关注着农场的发展和变化。相较返城知青,直到目前,仍有一部分知青留在了850农场,成为农场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顾立刚退休前是850农场社保局局长,1969年来到农场,哈尔滨知青。知青返城政策落实的那一年,他由连队调到场部机关工作,这一干就是30余年。作为留守知青的一员,他和很多农场老职工一起见证了农场的变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建设上来,850农场也在全国和垦区的改革大潮中,不失时机地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   “80年代中期,农场开始鼓励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虽然方向是对的,但可能是准备不足,中间出现了几次反复。”   顾立刚回忆,这种双层经营机制在1985年全面推开时,由于当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让农场的经济在此后进入了低谷,于是家人催促他尽快回城,并已着手帮他联系了工作单位。   “我是知青,返城时都没走,现在农场遇到了困难,就更不能走了。” 倔强的顾立刚将家信藏好,第二天依旧准时走进农场机关办公楼。   有了顾立刚这种青年干部的坚守,农场的改革步伐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前进。   1996年,850农场全面推行“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体制,结合农场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引进优质水稻种植项目,鼓励并吸引农场职工和外来人员种植水田,同时稳定旱田产量。   “这次改革可以说稳定了农场的经济发展基础,同时为后来农场实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构建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确立了方向。”顾立刚说。   涂抹夕阳红   《民生周刊》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留守于北大荒的知青大多已年逾花甲。趟过知青岁月长河的他们,已将这段历史留存在记忆的最深处。唯有尘封箱底多年的老照片和发黄的荣誉证书,还能唤醒这一平凡却又特殊群体的共同回忆。   一些老知青告诉记者,他们早已把自己和农场职工融为了一体。“毕竟,老伴是农场人,当年为了家庭的完整,我选择留了下来。如今日子好了,城里和农场都一样。”一位牡丹江知青说。   “老有所医、老有所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