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水利”:农村水利运行机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VIP

“双轨水利”:农村水利运行机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轨水利”:农村水利运行机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

“双轨水利”:农村水利运行机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摘 要: 从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双轨政治概念出发,通过对农村水利发展历史的梳理,探寻出农村水利机制运行规律的两条道路――双轨水利,并指出推行水利社区化是对以往民间水治道路的恢复与重构,同时也是作为消弥当下农村水利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双轨政治;双轨水利; 水利社区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穴2012?雪01-0034-05   Dual Water Governing: Anthropologic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Taking S Village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WANG Yi-p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dual politics in the native China from Fei Xiaotong,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then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of dual water-governing.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that spr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ng community is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water governing in rural areas. As a result, the shortage of farmland irrigation will be alleviated.   Key words: dual politics;dual water governing;irrigating community   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了“双轨政治”的概念,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的统治结构遵循两条并行的轨道,一条是中央集权的自上而下的轨道,一条是基层自治的自下而上轨道。而两条轨道的链接则是通过强大的乡绅阶层而达致的,但乡绅阶层对基层的管理权利却因后来乡村保甲制度的推行而遭以撤除。[1]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S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及其水利史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水利的管理与组织上的结构同样呈现“双轨”的特征。   一、 S村及其水利工程   S村位于两广交界处,村落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全村面积5.06平方公里,辖有9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0610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97人。目前全村共有耕地1168亩,其中菜地882亩,鱼塘996亩。人口过密化,人均土地不足一分。村落的经济生活与中国东南沿海农村一样,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兼营其他副业,属于兼业型经济模式。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商品菜的种植、水产养殖、小商品经营和外出务工。依江傍水的地理条件既是村落成为广西境内著名鱼苗繁殖基地和蔬菜供应基地的天然优势,更是秋冬季节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重要保障。同时,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春夏季节又是洪涝灾害频发,“三年两涝”,故而防洪排涝历来是村落的主要水利任务。   S村的水利系统从解放前的桑基鱼塘发展到现在的自动排灌,从解放前以防洪排涝为主发展到完善的排灌一体网络。村内的水利工程主要有早期的桑基鱼塘、水利塘、解放后的防洪堤、排灌站、抽水站及其浇灌水池、水渠渠系等。至今桑基鱼塘以演变为菜基鱼塘,其渠系已经纳入到后来村落自建的排灌体系。防洪堤和排灌站是解放后由政府统一组织兴建并进行管理,抽水站及其水渠改革开放后由村落集体修建、集体所有。   村内最早的水利工程出现在清初,主要有由从广东九江移民至S村鞅村一带的黄姓修筑的连片桑基鱼塘,其主要功能在于防洪排涝,抵御西江洪水的侵袭。因对祖籍的历史记忆,当时的连片桑基就称为九江塘基。其次是里水邓氏所筑的枣子基、祠堂基等。这一类型的防洪排涝水利工程多数由各宗族大姓单独修筑,归各族自己使用受益。多数情况下只能抵御一年一遇、20米以下水位的洪水,为农业生产与水产养殖提供最低保障。离江近的塘基(如九江塘基)就是后来防洪堤的初始形态。   水利塘的出现与五通庙委有关,起初以民间信仰来动员组织村民为塑造庙里奉祀的菩萨神像而挖掘的小水塘,因经年泥塑,水塘数量增多,客观上为离水源较远的山地提供了小型灌溉。后来庙委将这一行为日常化,秋冬季节常组织村民对水塘进行维护和拓宽,逐渐形成了山塘灌溉。解放后,成为水利塘纳入到村落的整体灌溉系统。   由于缺乏强势的国家力量的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