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docVIP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doc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摘要从迪士尼乐园选址落沪到开放的整个过程中,空间都被作为一种媒介,进行生产、包装、复制和传播。本文即考察对空间的记忆如何形塑地方。笔者梳理了自哈布瓦赫以来的记忆理论,发现“媒介”要素成为关照记忆理论的一个盲点。本文运用记忆理论,提出“空间”作为媒介,如何重塑人们的记忆和地方的模式。其中,资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实现着空间的历时性传播和记忆的延续。使浦东从开发型的空间逐渐转变为以迪士尼乐园的嵌入为特征的消费型空间。   关键词:空间生产;记忆理论;文化记忆;媒介;资本   一、记忆理论的耙梳:“媒介”要素的缺失   回顾记忆理论的发展,哈布瓦赫和瓦博格将生物学理解的可以遗传的或种族的记忆,即个体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路径转向社会学的研究。Assmann夫妇(Jan.Assmann;Aleida.Assmann)区分了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的特点是和日常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文化记忆有固定点,一般并不随着时问的流逝而变化,通过文化形式(文本、仪式、纪念碑等),以及机构化的交流(背诵,实践,观察)而得到延续。”Jan概括了文化记忆涉及的三极,即记忆、文化和群体(社会),并把它们联系起来阐释其相互关系,从而归纳出各自特征。与之不同的是,康纳顿强调记忆的惯性,关注记忆与身体实践的关系,他区分了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三种记忆。他注重规则和运用之间的差距,人们不但需要记住规则,而且需要有关操演这种规则的记忆。在哈布瓦赫那里,集体记忆是通过社会交际来维持的,在康纳顿这里,社会记忆是通过“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记忆的传递性和持续性。   笔者认为,考察记忆,可以引入媒介的维度,“资本”注入空间,改造空间,改造后的空间伴随人们对过往的记忆又生成新的空间。我们可以引入“记忆理论”奠基人扬?阿斯曼(Jan,1995)对记忆的重构能力的论述,即认为没有什么记忆可以原封不动地保存过去,留下来的东西只能是“每个时代的社会在其当代的参照框架中能够重构的东西”。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记忆只有通过回忆才能显现,因此,追溯浦东的空间历史,是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空间生产的开端。   二、空间生产:浦东的地方性书写   (一)文献记忆:地图空间   浦东的版图,是将对这个地方的具有内在时间性的记忆凝练转化为一种空间的记忆,也是将记忆与人的实践活动以抽象的形式相联系起来。由唐人宋,海岸线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浦东先民也逐渐向东拓展生存空间。近300年前也就是清朝时期,南汇县首任知县钦链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重筑了外护塘等现代海塘的修筑,浦东地区版图终于形成今天的大格局。   有浦东“活地图”之称的沈人群老人,通过12张手工绘制的地图,逐年描绘了浦东自1993年来发展、变化的轨迹: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年浦东刚开发时就面临这样的情况,浦西人依旧把浦东看作乡下,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更不知道浦东。’……12张地图反映了浦东开发15年来的变化。1993年绘制的第一幅地图上,引人注目的只有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仅过三年,到1996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初具雏形;2000年,浦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   然而仅凭这些无法完全触及人们对这个地域的时间性的感知,而这样一种感知正是资本想要激活和记忆得以唤起及持续的要素。   (二)日常记忆:居住空间   人们的感知与认识,主要来自日常生活层面的。居住,或以资本气息更浓重的话语称它,“房产”。地域之间的融合或分隔,会引发不同的效应。早至浦东与南汇合并,就对整个上海房产格局带来冲击。而最初,关于浦东,有句口口相传的俗语,“宁睡浦西一张床,不住浦东一间房”,它形象地表明浦江两岸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对浦东的感知,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空间体验。这个层面的记忆,是日常生活实践的记忆。它不同于历史的文献记忆,不同于康纳顿作为控制社会秩序的权力记忆,不是关于行为的仪式操演的记忆,也不完全是阿斯曼夫妇(Jan?Assmann;Aleida?Assmann)以不介入日常生活中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文化物质为标记的记忆。房产是生活空间的一个资本表征,相应的,“居住”成为记忆中一个独特的空间,甚至成为记忆本身。   “上世纪80年代中,我搬到浦东居住,轮渡上下来的落脚地就是东昌路码头,知道了与东昌路成丁字形相交的那条路,唤作烂泥渡路。早晨起床,许多人拿茶缸对着墙根刷牙。晚间,马路就是客堂,小方桌子放露天,一包猪头肉一瓶黄酒,‘安静’地躺着和立着,女主人则在屋外泥砌的灶头上烧菜,生活的氤氲之气就那么简陋地散发在狭窄的空间里。……那时我骑自行车采访,现在的东方路,当年的文登路,仅是一条8米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