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伪命题还是金融行业的救世主?.doc
伪命题还是金融行业的救世主?
2016年,互联网金融圈遭遇冰火两重天:一边是P2P的倒闭潮,一边是,新模式的全面崛起。进入涅??期的P2P,为新崛起的互联网金融圈,上了最为昂贵的一课:风控之痛,恐怕是扼住互联网金融咽喉的那只手。没有征信体系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如沙漠中迷途的旅人,饥渴难耐,却又茫然无措。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万众期待中,八家征信机构拿着央行的“介绍信”,开始蹒跚学步。不管是阿里的“芝麻信用”,还是腾讯的社交数据,这些所谓的“大数据征信”,真的能够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救世主吗?
风控之痛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慢,成本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征信体系,导致每个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得自建风控系统。”某业内专家指出。
一家P2P平台的老总沉吟:“现在是在刀尖上跳舞啊,我明天就可能要在被围堵和跑路之间做选择。我宁愿一下砸几个亿下去,把风控做起来。”而“风控专家”,也是互联网金融圈的香饽饽,国内主要的招聘网站上,这个方面的职位大多都是50万以上的年薪,风控之痛,每个互联网金融从业者都感同身受。
目前,市场上有近百家公司从事个人征信业务,主要玩法是黑名单识别,灰名单识别,以及客户征信评分。一些大数据风控公司,号称拥有将近1000万的黑名单。
黑名单来源于民间借贷、线上P2P、信用卡公司、小额借贷等公司的历史违约用户,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再有借贷行为。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催收公司,“黑户”的催收成功率一般小于30%。也就是说,目前只有200万左右的黑户仍旧活跃。基数有点小,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所谓的“灰名单识别”,是逾期低于3个月、但还没有达到违约的客户,灰名单通常意味申请人在多个贷款平台进行借贷,总借款数目远超过其还款能力。
从征信公司来说,每家拥有的名单相比市场总量都是沧海一粟。按照道理来说,如果互联网金融公司抱团,数据互通有无,也可以大幅度降低风控成本。但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不太愿意贡献自家的名单,一来自己真金白银换的教训不甘心拿去“资敌”,二来名单太长影响公司声誉,降低公司估值。这就形成了第三条路――客户征信评分。玩法就是,公司们把用户数据统一交给第三方征信机构,第三方机构建立统计模型,代入数据,最终得出信用评分。
但由于每家机构聚集的用户基数不大,评分的可信多高,也有待商榷。黑灰名单作车轮,一份评分作车架,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此抖抖擞擞上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数据现状就是没有好的征信机构,也没用好的数据源,相当于既没有发动机,也没用柴油”,业内专家称这也导致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坏账率已高达12%。
巨头的掣肘
2015年,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市场化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其中三家仍以信贷数据为重点,前海征信、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五家则另辟蹊径,根据各自的数据优势,探索新的征信评价体系。布局最早的,无疑是阿里系统的芝麻信用。
“阿里巴巴并非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马云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阿里在每个布局都做数据沉淀。
去年1月央行上述通知下发后仅仅23天,芝麻信用上线测试,阿里不过是拿出了一个早有准备的成品罢了。芝麻信用分考虑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的信息。
数据来源呈三足鼎立,其中来自淘宝、天猫、蚂蚁金服等电商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数据占一半以上,公安、工商、税务、电信等政府部门的数据和金融机构、同业征信数据完成补全。
据了解,去年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与芝麻信用开展合作,将信用卡审批通过率提高2%-3%。能反哺传统金融机构,芝麻信用的实用性初步证实。然后芝麻信用分就一定公正吗?不是,甚至可以刷。
在网络上,刷芝麻信用分已形成一个产业链条。相互转账可以提升分数,因此,在网上形成一些QQ群,专门操作转款业务,相互打款,然后原封不动转回;同时,还可以找开店的卖家虚假购买,刷单来积累交易数据等。与之相比,腾讯征信的数据来源则更边缘化。
社交是腾讯的立身之本,腾讯的数据更多使用社交信息完成用户画像。微信支付、手机QQ支付和微信中内嵌的理财服务也是数据来源。但首先腾讯系支付产品大多用于小额结算,互联网金融中的借贷通常是大额的,场景并不匹配。
其次腾讯金融体量无疑远远低于阿里系,纵向来比,沉淀不够,横向来比,数据量小。“社交信息有多大作用,这还是一个未知说”,业内专家称,人都具有多面性,社交时通常都带着面具,就算是一个老赖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很难从平时社交实践中鉴别。
至于微信支付,几乎都是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