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定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与孔子思想研究[定稿]

《论语》绪论 一、《论语》的命名与由来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此书编纂者并非一人,有孔子弟子,也有再传弟子。其编纂始于春秋末年,基本成书于战国初年。由于杂出众手,长近百年,其体例行文不一致处就在所难免了。 二、《论语》的体例 《论语》为语录体。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三字命名。一般认为: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二十篇中有四篇有较明显的中心问题。即:《乡党第十》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反映其为人。《微子第十八》记载孔子及古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尧曰第二十》除孔子言论外,集中摘录古史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 三、《论语》的版本 汉时有三种传本: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多知道、问王二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子张问独立成篇)。西汉末年张禹《张侯论》以鲁论为根据,参齐论而成。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据,作《论语注》,曹魏时何晏据此作《论语集解》。 其重要注本有: 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丙疏。收在《十三经注疏》中。 2、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集注》中。明清科考依据,影响很大。 3、《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集清人研究之大,收在《诸子集成》中。 4、《论语译注》,杨伯峻著。较通俗、发行量较大的本子。 四、《论语》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简介 第一节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内仁外礼。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 《论语》中“仁”出现109次,“礼”出现75次。孟子学说才是仁学,荀子则为礼学。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1)所作所为合乎“礼”,也就做到了“仁”。所以“仁”与“礼”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 ”(《八佾》3)“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阳货》11) 《说文》:“仁,亲也。从二,从人,人亦声。” “仁”最通俗的解释见“樊迟问仁”章。子曰:“爱人。”(《颜渊》22)理想的人际关系应是关心、爱护,而不是斗争、陷害。进一步的解释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30)仁者爱人,由近及远。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6)《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为政》22引文)“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2) “仁”是总原则,是真理。故“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3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9) “仁”也是最高德行。其弟子,仅“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7)对令尹子文、陈文子只称“忠”、“清”,而不称其“仁”。为人民谋幸福则可称“仁”。不仅“有天下而不与也”的尧、舜,甚至“不俭”,“不知礼”的齐相管仲,也得到了“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的评价。 孔子强调发挥主观努力就能追求到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 《论语》中未给“礼”明确地下定义。“礼”应是古代社会行为规范、仪式的总称。孔子所言礼并不等于是周礼,他虽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14)但实际上是有所损益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23) 其损益包括这几个方面: 保留周礼之“亲亲”,但加上了“爱人”。 周礼选官是“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左传·宣公12年》)孔子却提倡先学后仕。主张“举贤才”。 周礼“礼不下庶人”,孔子则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周礼规定各级学校只有“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孔子则提出“有教无类”。 第二节 孔子哲学思想 天命观 “孔子是不迷信的”(杨伯峻译注p89)“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不置可否,不论其有无。重人事而轻鬼神,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不表态。 孔子平时“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君子于其所知,盖阙如也。”(《子路》3)他主张“多闻阙疑”(《为政》8)还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15)凡事应该多问一个为什么。对祭祀之事只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12)其目的是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9)。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则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22) 孔子病重时,反对子路为他向山川鬼神祈祷(《述而》35)。楚昭王病重时,拒绝祭祀河伯,孔子赞美他“知大道”(《左传·哀公6年》)。 孔子也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