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事业单改革 王震 20134060412浅析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事业单位改革 王震 20134060412.doc

浅析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事业单改革 王震 20134060412浅析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事业单位改革 王震 20134060412.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事业单改革 王震 20134060412浅析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事业单位改革 王震 20134060412

浅析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事业单位改革 作者:王震 (文化传播学院班级 130611学号 20134060412 ) 摘要: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在于事业单位的“职能错位”、“政事不分”和“事企不分”,事业单位既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又履行了许多本来应当由市场和非政府组织(NGO,或者说“第三部门”)承担的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在于重新厘定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使三个部门的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从这一角度来看,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实际是集三位于一体:它关系到政府职能能否真正理顺,也关系到市场体系的发育能否成熟,还关系到第三部门职能的强化。 关键词:第三部门; 公共服务; 公共事务 引言 公共事务的纷繁复杂性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作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核心主体的政府无力完全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民众的社会需求空间在急剧膨胀,必须得到回应,新公共管理运动则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选择,这就是发展第三部门。作为公共事务活动主体的有效补充,第三部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解决介于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公共事务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社会暴露出了道德失范、慈善事业低迷等社会问题,发展中的中国第三部门切实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鉴于此,系统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构想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第三部门及其特性 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行政学者莱维特(Theodore Levitt)1973年在“The third Sector: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一文中首先使用的,其目的是为了将介于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进行归类。[1] 在莱维特之前,人们习惯于将社会组织一分为二,非公即私,莱维特的观点认为此种分类方法太过于简单、狭隘、粗糙,忽视了一大批介于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而这些社会组织往往能够解决好政府和私人企业“不愿意做、不会做、做不好和不常做”的事情。自莱维特提供第三部门的概念后,此概念被美国学术界广泛接受,并成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中一个频繁使用的概念。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三部门产生于20世纪初。1918年由我国著名会计专家和教育家潘序伦在上海创立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被认为是第三部门中市场化组织的早期代表。[2] 随后第三部门中社会化组织的行业协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建国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三部门具有的经济与社会功能逐渐丧失,活动空间日益萎缩。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我国的第三部门研究呈快速发展势头。我国诸多学者也在不同时期对第三部门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概念表述:黎民认为第三部门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门)、营利部门(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了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等。[3] 康晓光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的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为第三部门。[4] 张泰峰认为组织设立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利润,且净盈利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的,实现自我管理的,具有独立、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即为第三部门。[5] 王名等学者认为第三部门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企业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 从上述学者提出的有关第三部门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共性。(1) 主张第三部门的组织性。第三部门应该是一种正式的、常设的、有着自己内部明确运营规则和制度设计的团体,并且承担着社会部分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2) 主张第三部门的自愿性。第三部门的组成人员都是在自我意识主动状态下参与其中的,不存在受到外部某种强制力干扰而被动参与第三部门的可能性。(3) 主张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第三部门不同于私人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终极目标,它成立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些处于尴尬状态下的公共事务。笔者认为,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第三部门不能够获得报酬,而是表明第三部门不能够类似于私人企业那样获得报酬后归企业主所有,它的获利应该用于第三部门正常的维持运转。(4)主张第三部门的独立性。第三部门不应该趋向于官方或者是私人企业任何一方,它应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受制于其他组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陈振明教授对于第三部门的解读和界定更为科学和准确:第三部门就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非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