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共3067字).docVIP

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共3067字).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共3067字)

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共3067字) 一、小学高年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一)基于课程性质的可行性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并非要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学科一样单列成科,完全可以采取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办法,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具有科普性质的心理辅导的讲解和演练,让学生从中体会和学习如何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客观、正确地面对自己在学习、生活、娱乐中遇到的问题,避免走入“死胡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味着语文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言表述和理解的基本能力,由于其他学科(除小学英语以外)的教材是通过汉字表述以及教师使用汉语教授其他学科,所以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工具性”是从语文课程的外在目的加以看待而得出的“,人文性”是从语文的内在目的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有关语文课程的特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中,既尊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能兼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三个特点。 (二)基于心理发展理论的可行性 选择小学高年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在小学中低年级不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通常在11~12岁)正处于心理转折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身体各方面发生的改变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出于羞怯、恐惧等心理。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理论,11~12岁的儿童正从潜伏期向生殖器过渡,对性的兴趣剧增,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独立生活,他们或许会表现出一些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行为;认知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在划分认知发展阶段时也将11~12岁作为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分界线,此时青少年的认知结构得到了重组,抽象思维开始形成,喜欢做假设和推断,这种系统的、演绎的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选择性增加,进而其误入歧途的概率就加大,所以更加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心理的转折,度过难关。但是,正是由于该阶段思维的重组使儿童获得了抽象思维才使得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语更容易被理解,因为心理本来就是一个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 二、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我国学者已经发现了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例如“学科化倾向、德育化倾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随意化、课程运作形式单一、课程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等,除此之外,文章对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如下: (一)过于形式化 在许多小学,乃至初中和高中,学校为了践行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开办心理咨询室,然而通常心理咨询老师是由学校里某个年轻教师兼任,并不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很难满足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通常也解决不了实际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只是一个“空壳”,通常情况下都是大门紧闭,只有在上级部门领导下来视察的时候才会打开。此外,在空间范围上,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设立在学校中偏僻的角落里废弃不用的房间,许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师。过度的形式化对于解决小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加大了学校校际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验交流的困难,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不起任何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边缘化 在全国各大教师招聘网站,其岗位需求呈现一种不均衡的现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要求量过大,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则过小,心理健康教师通常只招1人或者根本就不招。由心理健康教师岗位边缘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①打击学生报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输出,师范院校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一头热”,较之于师范院校所培养的该方面的人才,社会提供的岗位严重不足;②小学生面临的普遍心理问题,例如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学习障碍、交往障碍等,不能得到全面的、系统的、正确的引导,成为了青少年期不良心理发展的“祸根”;③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降低;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进程大大地受到阻碍,学校校际间由于各自的经验不足导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