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常用临床检验结果讲稿.ppt

  1. 1、本文档共2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血常规检查(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RBC、Hb、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DC),同时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及白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一. 红细胞的生成 二. 红细胞的代谢及功能 三. 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五. 血液分析仪及应用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出体外。这一切功能主要通过其内所含Hb来完成的。 红细胞的代谢及功能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1012/L 110~150g/L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g/L 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RBC及Hb增多 RBC及Hb减少 临床意义 因血浆容量↓使RBC容量↑,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出汗、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和酸中毒等。 相对性增多 1、继发性RBC增多 促红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严重的心肺疾患 促红素非代偿性增加,Epo↑与某些肿瘤或肾病有关如肾癌等 2、真红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未明,RBC持续增多,可达7-10×10 12/L,HB可达180-240g/L,血容量、WBC、血小板亦增加。 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数、Hb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二)RBC及Hb减少 轻度 Hb低限—90g/L 中度 90-60g/L 重度 60-30g/L 极重度 30g/L 临床上根据Hb↓程度将贫血分为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将贫血分成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2.红细胞破坏过多 3.失血 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循环中的WBC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WBC计数是求得单位体积血液中内各种WBC的总数通常mm3 or 109/L;而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 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临床意义 WBC>10×109/L称WBC增多; 低于4×109/L称WBC减少; WBC↑or↓,主要受N的影响,WBC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 ? 1、中性粒细胞(N)增多 1)生理性N增多: 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使N暂时性↑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 2)病理性N增多: 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 反应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N↑最多见原因,尤其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此外,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真菌等,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立克次体如斑诊伤寒,螺旋体如钩体病,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心梗、肺梗…… ③急性溶血 RBC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RBC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 反应性增多 ④急性失血,可能与大出血所致的缺氧和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血细胞释放有关。 ⑤急性中毒 ⑥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WBC增高,以N为主,可能的机制为: a. 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 b. 某些肿瘤如肝Ca、肾Ca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c.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C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AML、CML ? 2、中性粒细胞减少 N<1.5×109/L称粒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