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pdf
第39卷
Vo1.39
第 2期
No.2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URNAL OF ZHENGZHOU UNⅣERSrrY
2OO6年 3月
Mar.2006
中原文化在 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范 毓 周 (南京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 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 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 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战争都来自中原地区部族的发展与扩 张,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原文化可能是通过战争形成了它强大的发展态势和中心地位,从而直接确立 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主导力量。 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 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时代晚期发生的洪水侵袭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 的水灾问题,而且加速了各部族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集团的领导地位。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 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由此也可知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 关键词:中原文化 ;中国文明形成;中心地位;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K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6)02—0088—04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是指包括今天河南大部、河北 和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在内的黄河中游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 腹地,因而就中国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而言,中原地 区显然是中国文明诞生和成长的历史摇篮。在中国文 明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的文化创造和历史传 承无疑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学术界曾经历 过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认 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 用。 中国考古学一般认为是从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 (J.Gunnar Andersson)发现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遗址 开始的 。当时对于仰韶文化的认识,只能通过与已知 的中亚和中东的考古发现进行比较,由于中亚土库曼 斯坦的安诺遗址等地出土的彩陶与仰韶出土彩陶的纹 饰颇为相似,于是产生了安特生所主张的中国文化西 来说[1]。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 安阳小屯开始大规模发掘殷墟后,发现商代文化与仰 韶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别,使人们认识到仰韶文化和商 代文化间有很大的距离,商代文化应该另有来源。徐 中舒先生认为它们各有其渊源应当分属两个系统[2], 傅斯年则在 1935年发表《夷夏东西说》[3]。这种东西
对立的二元论一出,影响颇广,直到50年代中期,仰韶 文化向东、龙山文化向西在河南形成混合文化的说法 仍很流行。1956年,安志敏等在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 址发现庙底沟二期文化层后,上述论点才最终被仰韶 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再到历史时期的商代文化的一元 论彻底替代[4]。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原文化一 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明的源头和中心,其在中国文 明形成进程中具有其他地区文化不可比拟的地位和作 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以外的重要考 古发现日益增多,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 70年代 末期率先提出“区系类型理论”[5],各地的考古学者纷 纷响应,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元论的趋势。学术界普遍 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以中原地区 为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 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所谓“满天星斗”,它们直 接或间接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 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 是多元一体的格局[6]。这些看法无疑打破了原来中 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一元论。但是,也应看到,这一认识 在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形成进 程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我们注意到,苏秉琦先生在提出“区系类型理论”
收稿日期:2005一ll一3O 作者简介:范毓周(1947一),男。河南开封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大会主题报告修改写定。 ①也有学者认为应从 1900年瑞典学者斯文-赫定(Hedin Sven A~ders)、斯坦因(Aurel stein)进入我国新疆进行楼兰、尼雅遗址的发掘开始。
· 88 ·
时,曾把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陕豫晋邻境地 区、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临近地区、长江下 游地区、以鄱阳湖一珠江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7年全国历史学高级论坛会议纪要.pdf
-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pdf
-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pdf
- 20年来的《论语》英译研究.pdf
- 21世纪乡村研究的新挑战:一个社会学的视角.pdf
- “乡约”不等于“乡规民约”.pdf
- “共同生存”何以可能?——教育场域中信任问题的社会学审思.pdf
- “农家乐”旅游研究综述.pdf
- “历史学教学论”课程应重视说课训练.pdf
- “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pdf
- 岸基供电系统 第4部分:工频电源.pdf
- 人教版八下英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_测试卷.docx
- 热带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木薯.pdf
- 草原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 渔用气胀救生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大练兵语文试卷.docx
- 食品安全-花椒籽油 (2).pdf
- 2025年海博思创分析报告:储能集成“小巨人”,国内外业务进展可期.pdf
- 地理标志产品 宽城板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