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docVIP

2015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 劝  学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渐趋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辩护。荀子则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劝学格言警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 [自我核对](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车柔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又论证了什么问题? 答:? ? ? ? ? [自我核对]“青”和“冰”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和发展;“车柔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则是为了论证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答:? ? ? ? ? [自我核对]这样能更加突出地强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等效果的取得并非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善于借助外物;同时,与本段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紧密关联,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即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自我核对](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靛青(  )  ②中绳(  )  ③槁暴(  ) ④参省(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