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 废墟的召唤教案 语文版.docVIP

2015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 废墟的召唤教案 语文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 废墟的召唤教案 语文版

1 3. 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 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2 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 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 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3)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提示:在19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 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4)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 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 提示:我们如果来到圆明园前摄影留念,我们可否像平时照相一样,摆个造 型,伸个“V”型。 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 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如 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 史凝固了。 ②“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提示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 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示2:“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 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 3 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 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 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 “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③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 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 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 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的。 (二)探究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1.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 ①“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②“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 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 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③“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 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明确: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 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 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 心理。 4 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 难。 (三)领悟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什么内容。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 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 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