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文化再说产业-从云门经验看台湾表演艺术产业化的可能性.doc

先谈文化再说产业-从云门经验看台湾表演艺术产业化的可能性.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谈文化再说产业-从云门经验看台湾表演艺术产业化的可能性

先談文化 再說產業 從雲門經驗看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可能性 林懷民 雲門舞集辦人暨藝術總監 「文化創意產業」各國定義大同小異,意指源於個人創意,技術與才華,透過智慧財產權的開發與運用,有潛力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進而提昇生活環境的活動。這包括了傳統上由政府資助的文化藝術,如交響樂團、舞團等表演藝術團隊,也包括電影、電視、流行音樂這些商業性的創意活動。 今天的討論只針對第一類:表演藝術。表演藝術創造美感經驗,刺激想像力,提昇國民生活品質,甚至激發、鼓舞人心,成為社會尊嚴與驕傲的基礎。但是,表演藝術與「創造財富」仍有一大段距離。表演藝術由於人力密集的本質,門票收入往往不足以支付開銷,需要政府和民間的資助。表演藝術團體在許多國家被列為「非營利性組織」足可說明這一個現象。 好作品是表演藝術「品牌化」的基礎 表演藝術產業化需要經過「品牌化」的過程,增加它的附加價值,才有可能發展為可以量產,成為大眾消費的產業。「品牌」可以是個人,如馬友友;是團體,如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或作品,如「天鵝湖」。這個過程不容易。即使最商業化的音樂劇,要產業化也不是那麼容易。大家耳熟能詳,歷演不衰,量產紀念品、CD、DVD而獲得大量財富的音樂劇,不過寥寥數齣。失敗賠錢的音樂劇則數以百計。百老匯音樂劇因此叫作「割喉的生意」。 台灣表演藝術要談產業化,我覺得要「培基固本」:創造表演藝術的健康生態,有了好藝術家、好團隊、好作品,才能談到延伸性的產業。我以雲門的例子來談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化的問題。 雲門的辛苦經營 雲門擁有三十年的歷史,目前以基金會的形式經營兩個舞團:雲門舞集與雲門舞集2。1973年創立的雲門舞集在台灣大城市以及國際藝術節的重要劇場演出。1999年成立的雲門舞集2,除每年一季的台北公演,主要是深入校園及社區,包括震災重建區,進行教育與推廣的演出。2001及2002兩年,也曾赴北京及上海大學演出,反應十分熱烈。 英國政府用「總收入」,「創造工作機會」與「出口」三方面當作表演藝術產業的指標。我就以雲門2002年的資料,就這三方面,來談雲門的狀況,以及它所反映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狀況。 入不敷出的總收入 雲門的2002年是個常態年,國外演出34場,國內演出36場,包括4場免費戶外公演,每場觀眾達五萬人。雲門戶外公演的熱烈是世界表演藝術罕有的特例,深刻反應民眾對優質表演藝術的渴求。 2002年雲門收入總額為122,789,786元,支出124,654,563元,不足額為1,864,777元(參見表一)。其中文建會扶植團隊補助的970萬元,作為經常營運費使用。雲門每月營運費約600萬元,這項補助,維持雲門一個多月的營運。其他政府補助主要來自國藝會,文建會及其他相關部會之專案補助,主要用來支付國內外演出的旅運費。政府的補助雖然不到19%,但沒有補助將使年度虧損更大,營運變成更為艱難。 去年雲門由扶植團隊辦法得到的補助,為所有團隊金額最高,但佔總收入比例遠低各類別團隊的平均比例。如果從政府在表演藝術的整體投資來看,我們必須把公家團隊放在一起檢視。表二呈現2000年的資料:雲門與公營團隊所得到的政府資源實在不成比例。和台灣的近鄰香港相較,表三呈現的2000年資料顯示雲門營運費用與香港團隊相差不大,但所得政府助力則落差甚大,雲門的經營相對非常辛苦。 專業職位的創拓-創造80個工作機會 2002年雲門基金會與團隊一共創造了80個工作機會。我們用「創造」這兩個字,因為我們不只是提供工作機會,而是真正無中生有,創造出社會以前沒有的專業職位。 Fostering dancers 舞者的培植 由小學五年起至國中、高中,每縣市都有一個舞蹈實驗班。有舞蹈科系的大學共有六所,如以每班30人的的保守估計中,每年有180名畢業生。根據去年度扶植團隊的資料,全國專職的舞者只有96個名額。舞蹈科系畢業生無處可去,大多改行。這是教育資源很大的浪費。雲門竭力開創專業舞者的職位。雲門2又更是為了培植年輕舞者與編舞家而成立。 Cradle for creative talents. 創意人才的搖籃 不少舞者在雲門吸取了專業經驗後,創辦自己的團隊,包括羅曼菲 (越界),吳興國 (當代傳奇),林秀偉 (太古踏),劉紹爐 (光環),黃志文 (優劇場)以及新生代的張秀萍,吳碧容 (三十),布拉瑞揚,與卓庭竹。 Cultivating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技術專業人員的養成 國外當代舞團很少提供全年性的技術專業職位,而以專案約聘的方式工作,但是這個方法在台灣行不通。八○年代雲門在極端艱辛的狀況下,投資「雲門小劇場」,敦請吳靜吉先生,林克華先生,詹惠登先生,主持劇場技術人才的訓練,這些學員成為今天台灣劇場技術人員的主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