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事案例探讨综述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应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限制减刑方面的问题 限制减刑的案例 吉林首例死缓并限制减刑案宣判 5月13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法院对抢劫8起、强奸5人、盗窃邻里的张海军以抢劫罪、强奸罪、盗窃罪,数罪并罚,决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同时对其限制减刑。这是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吉林省首例对判处死缓的被告人决定限制减刑的案件。 被告人张海军多次流窜入户抢劫,在抢劫过程中重伤一名被害人,还强奸多名被害人,犯罪情节十分恶劣。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张海军主观恶性极深,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极大,罪行极其严重,本应依法严惩,鉴于张海军到案后对其罪行供认不讳,其犯罪行为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结果,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但根据其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等情况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重庆判决一死缓并“限制减刑”案 由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提起公诉的钟云春故意杀人案,近日由该市第五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钟云春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对其“限制减刑”。 2004年,18岁的钟云春和残疾人吴某都在重庆市南岸区从事三轮摩托车拉客业务。钟云春认为吴某以低价揽客,抢走了自己的生意,便决定伺机报复。同年4月11日深夜,钟云春携带铁管,骗乘吴某驾驶的三轮摩托车。途中,钟云春拿出铁管朝吴某头部猛击数下,致对方当场倒地。钟云春害怕吴某醒来后认出自己,又用铁管连续猛击吴的头部,致其颅脑损伤死亡。钟云春将吴某的尸体抛在乱石堆后外逃。2010年8月23日,钟云春在广东汕头被警方抓获。 法院经审理认为,钟云春采用极端手段报复杀害患有残疾的被害人,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犯罪情节恶劣、后果极其严重,应予严惩。鉴于钟云春刚满18周岁,又系因营运纠纷杀人,且犯罪归案后尚能认罪、悔罪,可对其判处死刑,不立即执行。但由于钟云春所犯故意杀人罪情节恶劣,手段残忍,主观恶性较深,依照刑法修正案(八)“对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法院可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的规定,决定依法对钟云春“限制减刑”。 浙江死缓限制减刑第一案宣判 被告人至少服刑20年 5月4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中级法院对冯云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冯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时决定对冯云限制减刑。这是《刑法修正案(八)》于今年5月1日施行以来,浙江首次对被判处死缓的被告人适用限制减刑。 冯云与被害人张某系夫妻,2010年11月23日凌晨,因夫妻矛盾,冯云在杭州余杭区南苑街道租房内将其妻残忍杀害后,搭乘出租车逃离现场。尔后,冯云向公安民警投案自首。经杭州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法院开庭审理后,作出如上一审判决。 杭州中级法院刑庭负责人解释说,司法实践中原则上对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死缓罪犯应适用限制减刑。同时,在决定限制减刑时也可以存在例外。如综合全案及被告人的具体情节,论罪至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其认罪态度好,确有悔改的实际行动,或者获得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谅解,或者被害人子女请求等其他特殊情况的,可以不限制减刑。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第4号指导性案例王志才故意杀人案和第12号指导性案例李飞故意杀人案,专门对死缓限制减刑提供审判实务指导。 指导案例4号.王志才故意杀人案 因恋爱、婚姻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被告人犯罪手段残忍,论罪应当判处死刑,但被告人具有坦白悔罪、积极赔偿等从轻情节,同时被害人亲属要求严惩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性质、犯罪情节、危害后果和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及人身危险性,可以依法判处被告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同时决定限制减刑,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指导案例12号.李飞故意杀人案 对于因民间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被告人犯罪手段残忍,且系累犯,论罪应当判处死刑,但被告人亲属主动协助公安机关将其抓捕归案,并积极赔偿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节,从尽量化解社会矛盾角度考虑,可以依法判处被告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同时决定限制减刑。 分析 这两个指导案例的裁判要点基本相同,即被告人所犯罪行极其严重,论罪应处死刑,但鉴于犯罪后有酌定或法定从轻处罚情节,同时被害方从严惩处呼声强烈,故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角度考虑判处死缓,并限制减刑。 内在的含义是,若不决定限制减刑,此类案件判处死刑或者死缓刑都难以达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被告人毕竟有从宽处罚情节,判处死刑,会导致被告人及其家属不服,认为法院未能考虑从轻处罚情节,量刑过重;判处死缓刑,则会导致被害人及其
文档评论(0)